第17章千古是非说纣王(下)

标签:
历史 |
曾经,在中国大陆,有一部骂蒋介石的书非常流行,这部书叫《金陵春梦》。
在这部书里,蒋介石被描写成十足的流氓、恶棍、无赖,没干过一件好事,天底下最大的恶人。
可是,一旦人们明白过来之后,这部书也就成了垃圾。垃圾的意思就是,人们连驳都懒得一驳了,因为不值一驳,有辱智商。
我们说的纣王,情形就跟这个类似,差不多。
开头扯点闲篇,下面进入正题。

商朝的势力,迅速扩张至东部、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四海之内,莫不宾服”。
那时的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夜夜笙萧,“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候朝灵山”。
渔父:顺便说一句,很多人把“朝歌”读成了“cháo歌”,错得很离谱,当年港剧《封神榜》也是这么读的,以讹传讹,都是不懂历史的缘故。应当叫“朝zhāo歌”,这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它原来不叫“朝歌”,叫“沫邑”,商朝晚期的别都(正都仍然在今天的安阳),帝辛战胜东夷后,为纪念胜利,将“沫邑”改为“朝歌”,寓迎朝日、奏凯歌之意。
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并没能维持太久。
牧野一战,周人在周武王姬发、军师吕尚的率领下,大败商军,结果,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六百年商朝,就此灰飞烟灭!
那么,曾经武功赫赫的纣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亡国的呢?
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专制社会,王朝更替,乃是必然规律。
但是,每个王朝的灭亡,又有其具体的原因。
尤其是商纣王的亡国,充满了谜团。
历来,包括教科书在内,都说是纣王昏庸残暴,妲己乱国等等,这些。当然,就更别说《封神演义》、影视剧之类了。
真相果真如此吗?
在《尚书》里,周武王列举纣王的罪状,其中一条是“牝雞無晨,惟妇言是用”,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纣王居然听妇人的话,这不跟母鸡打鸣一样吗?这就大逆不道了。所以纣王宠妲己的事儿就是这么来的,后人根据这个就越编越离谱了。这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这叫哪跟哪呀?对不对?
事实上,纣王绝非昏庸之主。后期我们不敢说,最起码,在纣王统治的前期,是雷厉风行,励精图治,打击神权,起用下层人才,征服东夷,经营东南,修建“钜桥之粟”粮仓,等等,政绩赫赫,随便一项,又岂是一位昏庸之主所能做到的?
既然如此,那么亡国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渔父梳理了一下,大致有这么几条:
1、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负担沉重。
2、内部分裂。打击神权、集中王权、排挤贵族、起用下层人士这些施政路线,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也使得商朝集团内部分裂严重。很显然,在这一点上,纣王是刚劲有余,怀柔不足,在打一些人的时候,没有拉一些人,使得内部分裂势力抱成团,后期又跟外部势力走到了一起,用今天的话说,叫统战工作没做好。
3、陷入东夷战后的泥淖。对东夷的战争当然是必要的,也是卓有成效的;但是,战后的秩序恢复,很显然,没能很快的处理好。所以,此后,东夷问题就成了商朝一个无底洞,不断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包括修路、驻军、建粮仓等等,所有这些,无疑远远超出当时商朝的国力,也因此拖垮了商朝。
4、对周国的崛起警惕性不足,被西伯姬昌的臣服所迷惑,使得周国坐大。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纣王的不得已,因为,商朝绝对不可能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他必须也只能以高压加怀柔稳住周国,所以,囚禁姬昌,是示威,放归,则是示恩。这个政策有没有效果?应当是有的,姬昌一生,都服服帖帖,没敢半点异动。至于姬发即周武王,那是之后的事了。
5、晚年腐化。居功自傲,腐化堕落,听不进别人意见,再英明的君主,到了晚年,都逃不出这个铁律。纣王自然也不会例外。
渔父:那些被查处的贪腐官员,不也很多都曾经是能力非常强、政绩非常突出的人吗?那为什么会晚节不保呢?无非是权力过大,外部不受制约,内部自我膨胀这些个原因,对不对?道理其实都是一样的。
6、牧野之战的军事失误。这个是纣王亡国的直接原因,也有很多待解之谜,比如,周武王的部队长途奔袭,是怎么做到“精准打击”的呢?是兵不血刃还是血流成河?真的是奴隶倒戈吗?这些疑问,我们放到后期讲周史的时候专门去聊!
纣王的一生,无疑是精彩而又充满悲剧性的,他开创了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最终又毁灭了在他的手里。
死后,葬在淇河,荒冢一堆,一代君王,不过如是!
让人唏嘘的是,一代君王,被历史批判,遭万世唾骂,终成第一暴君,而真正的历史真相,又有多少人去关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