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千古是非说纣王(中)

标签:
历史 |
分类: 渔父聊史 |
谍战剧中,《黎明之前》是比较特别的一部。
在这部剧中,国民党特务机关精于侦察,他们使用的“证据法”和“还原法”,让中共地下人员几乎无处藏身。
什么叫“证据法”和“还原法”呢?就是在一大堆相关资料甚至是垃圾里,翻拣找寻,这里一点、那里一点,一点点拚凑,一点点还原,框出目标人物的大致活动范围、行动轨迹,后面的事,就简单多了,只需布下陷阱,静待目标人物出现即可。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而又极为厉害的手段!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讲谍战,那渔父为什么要讲这个呢?
是因为,分析历史人物,特别是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同样需要用到“证据法”和“还原法”,原理是一样的。
这个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我们必须要了解,需要将这个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解构,再从各种文献资料中,一点点剥离出有用的、合理的信息,进行拚接和还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真实的还原出历史的原貌,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其行为背后的逻辑,这叫“历史重构”。
与我们熟知的周朝相比,商朝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
周朝的文化特征,是顺天应人,礼乐文化,这个我们以后会专门讲。
那么,在周之前的商朝呢?
商这个部族,笃信鬼神。当然,这既跟当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有关,也跟这个部族的信仰有关。
商族人曾经流传一个神话,叫“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意思是商族人是神鸟的后代。这个玄鸟呢,其实是早先中华民族的一种图腾,后来演变为“凤凰”。
商汤立国之后,祭祀和占卜的传统,深入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商一朝,祭祀、占卜非常流行而且普遍,遇有重要节日、重大仪典,都要祭祀,这种祭祀绝不是做做样子,而是被当作一种信仰甚至宗教来进行的,必须要杀牲畜、奴隶,专门献祭的奴隶,称做“人牲”。
考古发现,商都遗址每一根立柱下面,都埋有人骨,遗址周围,布满了祭祀坑,每个坑里,殉祭的人骨,少则几十,多则几百甚至上千!这些人,要么被砍去头颅,要么被活埋,非常的惨!
这在我们看来,当然非常恐怖;而在当时,所有这一切,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且非常神圣的!
每一次祭祀,祭谁,用了多少祭品,都会记录下来,记在哪?刻在牛骨、龟甲上,由负责祭祀的官员保存在商都(现在的安阳),商亡之后,商都成为废墟,这些记录文字的甲骨就埋在地下沉睡几千年,直到1899年的一天,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抓了一次药,无意中发现了药材“龙骨”上的刻划痕迹,好奇之下,一研究,这就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甲骨文”,就这样,神秘的商朝才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当然是后话了。
在商朝,因为祭祀的重要性,负责祭祀、占卜的事务,都由王室贵族把持,称“太师”、“少师”,他们既负责祭祀,又利用祭祀、占卜带来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参与朝政,在朝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以,商朝,实际是一个半君主半神权的社会,类似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之下,王权与神权既相互利用,又不断产生摩擦和矛盾,尤其是到了商朝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深,王权与神权的冲突就更加的激烈,势如水火。
帝辛(纣王)的曾祖父武乙也是一位猛人,常年征战,对鬼神之事不屑一顾,他在位期间,干了一件在当时看来极其大逆不道的事儿:辱神射天。什么叫“辱神射天”呢?就是制作人偶,称其为“天神”,武乙与“天神”赌博,“天神”当然不会赢了,武乙就侮辱它;又制作一个皮袋,皮袋里装满血,挂在树上,朝天射它,称作“射天”。
武乙的这些举动,放在今天,不过是熊孩子淘气罢了;但是在当时,你一个君王,完全是狂悖之举。祭司们心惊胆战,恨之入骨,结果呢,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不安分的武乙非正常死亡,史书称死于“雷暴”,雷击而死,非常蹊跷。
那么,帝辛(纣王)即位后,也同样面临神权的困扰,面对晚商的颓势,他非常清楚,不扫清神权的障碍,就不可能有所作为。没的选择,必须向这种宗教体制开刀!
所以,在帝辛时代,宗教神职人员及其背后所代表的贵族势力,就经常遭到打压,这就很自然伤及到微子、箕子、比干等人及其背后集团的利益,帝辛也因此在历史上落了个“不敬鬼神”的罪名。
打击神权、巩固王权,帝辛的举措无可厚非,当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矛盾,是积重难返,希望用雷霆手段快速解决,不可能的。所以,商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也就越来越深,也为商朝最后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打击宗教贵族势力,只是“破”,想干事,还得“立”。
好比反腐,也是“破”,同样,你不能光反腐啊,对不对?你还得重用人才、发展经济、扶贫,等等,道理都是一样的。
在“立”这一块,我只能说,是充分体现了帝辛的个人风格。
帝辛的风格呢,就是太过强势、泼辣,这一风格做“破”的文章,当然优势明显。但是,在需要耐心、小心、谨慎做事时候,它显然又是一大劣势。
比如,政治工作,它需要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策略,团结多数人,分化、孤立少数人,以取得多数人的支持,减少前进的阻力。
但是显然,帝辛不懂得这个道理;又或者,他根本就不愿在这上面浪费精力。
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贵族兄弟叔伯他基本不用,直接从下层甚至罪人堆里去选拔任用了一批人,这里面,包括在历史上同样留下恶名的“飞廉”、“恶来”等人。此举毫无疑问,在当时又是极大的一条罪状——“不用父母弟,而用四方之多罪”!但是,帝辛就敢这么干!这就是帝辛!
在这一点上,我们说,虽然符合帝辛的一贯行事风格,爽快嘛;但是,在策略上,很显然,就不如他的祖上武丁,也不如后来的西伯姬昌。
武丁找傅说,他不直接找,跟大家说做了一个梦,梦里说有位圣人叫“说”,于是大家找,果然找到了,顺理成章,傅说就当上了相国。姬昌呢,跟溪边钓鱼的老头吕尚一聊,大喜过望,但是高兴归高兴,准备工作一点也不马虎,也是先造舆论,说什么太公托梦,吕尚是太公早就盼望的人,然后驾车去接,就把吕尚的身份抬高了,吕尚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太公望,担任了周国的相国。但是,帝辛呢,没这么做,他也不愿这么做。
帝辛打击宗教体制、集中王权、调整人事重新建立班底连续“三板斧”下来,对当时社会带来的震动,是非常的大,但是,还没完,还有更大的!
整顿完内政后,帝辛又开始整顿军队。
商朝后期,东夷势力不断扩大,双方发生了多次战争,对商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永久消除帝国心腹之患,帝辛对东夷多次用兵,尤其是对徐州之夷,打了非常大的胜仗,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带,史上叫“纣克东夷”,这一历史功绩是不可否认的。
这一时期的商国,无疑是非常强大,《淮南子》记载:“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五岭以南的一带地方),后幽都。”又曰:“纣王兼天下,朝诸侯,人迹所及,舟楫所通,莫不宾服。”
讲了这么多,我们的问题又来了:帝辛既然这么厉害,又为什么会哗啦啦就亡国呢?后人对他的评价,为什么又如此恶劣呢?——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