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牧野之战(中)

标签:
历史 |
﹡时机﹡
六百年大商,到了纣王统治的后期,各类社会矛盾已经非常突出。
这些矛盾,既有内部商王长期以来与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统治集团与下层平民、奴隶等被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又有外部与东部夷族、西部周国等周围方国之间的矛盾,等等。
矛盾叠加,内忧外患,随时都可能崩盘,每一个王朝的末期,几乎都是这样。
而同一时期的周国,已打下拱卫商都朝歌西部的黎、邘、崇三国,朝歌已完全暴露在周国的打击范围之内,此时的商、周力量对比,也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据《论语·泰伯》载,周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早已不再是当年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小邦周”了,商、周之间表面上是在对峙,而实际上,周对商的战略进攻态势已然形成,引而未发,不过是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而已!
武王九年,召集大军在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搞了一次yue兵,史称“盟津观兵”,很多诸候倒向周国,派出军队参加了这次军演,史称“八百诸候”,声势浩大。
盟津观兵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是展示一下力量,秀一把肌肉,更重要的,是在周的盟国这边,起到了建立统一战线、明确目标、同仇敌忾的作用,对商国,也是一次军事上的试探。
面对日益临近的危机,作为商朝最高统治者的纣王,实在是太过自负了,“我生不有命在天乎?”他不相信周国敢于真正地向他挑战,依然我行我素,满不在乎。
周国的危机、纣王的态度,导致商国内部出现严重分化,有识之士忧心如焚,代表人物有箕子、比干、微子等人,箕子、比干是纣王的叔父,微子则是纣王的庶兄,终于有一天,积怨已久的怒火终于爆发!
比干发飚了!以死相争。
结果,我们都知道,纣王盛怒,比干被杀,史载剖心而死,很惨。
重臣比干被杀,震动商国,这一恶性事件迅速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迫在眉睫的危险,微子逃离了朝歌,箕子呢,没有走,“详狂为奴”,装疯卖傻,就这样,也依然被纣王囚禁了。
渔父:政治清洗,从来都是这样,一个人倒下,跟着就会有一批人倒下。
﹡出征﹡
朝歌严重内乱的消息当然很快就传到周国,望着商国太师、少师带着祭器投奔西周的狼狈模样,周武王姬发和军师吕尚对望了一眼,就做出了准确判断——时机到了!
火既然已经烧起来了,那就再加一把火吧,于是,商国的后院又起火了——东夷叛乱!
不出所料,商军主力东征。
“时至勿疑!”周文王的嘱训在耳边再次响起!
周武王十一年十二月,即盟津观兵两年后,武王全军动员,仍以文王为号令,武王自称太子发,吕尚为军师,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人,近五万大军出征。
有人会说,五万人,也不算多嘛!
要知道,那可是在三千多年前!据《周礼·夏官·司马·叙官》的记载,周朝的兵制,是12500人为一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天子军队最多,满员编制也就75000人。由此可以推出,当年武王所动员的力量,除去戍城部队,可以说是倾巢而出,所有家当,全部押上!
但是!
毕竟是长途奔袭,艰苦行军,到了盟津还好说,可是一旦大军渡过黄河,出征的最终目的一宣布,这个时候,周军加上诸候联军就难免军心浮动,要知道,大邑商可不是黎、邘、崇这些小国,纣王的威严还依然存在!
怎么办?
誓师,《史记》载,武王在阵前作了慷慨激昂地演讲:
“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大意:纣王自绝于天,我们是奉天命讨伐,努力吧!将士们,绝不可三心二意!
武王铿锵有力的声音,在上空久久盘旋。
誓师之后,大军继续向东进发。
经过艰苦行军,终于在第二年的二月,到达商都朝歌之南的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距离朝歌只有70里。
纣王的军队也已经向这里赶来,决战就在此地!
﹡决战﹡
纣王已经扑来,此战能否胜利?没有人知道!
周武王和吕尚只知道一件事儿:绝无退路!
关键时刻,周武王再次进行了战前动员,历数纣王罪恶,“勉哉夫子!”
二月的甲子日,天微亮,武王动员令刚刚下达,远处,纣王的军队,透过雾色,黑压压的排开。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商军人影绰绰,漫山遍野,人数少说也有十余万?
关于商军人数,司马迁的《史记》上说是“七十万”,但这绝不可能!为什么?周军打的是偷袭战,短短几天,就能动员、组织、开赴这么大一支庞大军队,就是现在,也不可能做到,更别说当时了!这是其一。
其二,这么多人,总得吃饭吧?加上朝歌城人口,就是上百万的大城市了,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绝对支撑不了如此之大的人口规模的!
那么,结论只能是:所谓“七十万”,乃是文人想象!
真实的情况,商军人数超过周军应当是无疑的,但,总数应当在七到十万左右,这个数字才可能比较符合实际。
唯一的问题是:商军的主力不是已经调离了吗?从哪冒出这么多人呢?
合理的解释是,面对周国的长途偷袭,纣王震怒之下,既没有弃城跑路,也没有固守待援,而是选择了最为冒险的方案——主动出击!人不够怎么办?用奴隶充数。
纣王的算盘是,凭着自己的威名,趁敌立足未稳,一举冲垮对方,事后看,完全是赌徒的疯狂。
雾色中,面对黑压压的商军,周军方面倒吸一口凉气!甚至连武王都有些动摇。
纣王的这一心理战,差点就奏效了,只可惜,他碰到了军事家吕尚!
在最最关键的时刻,吕尚异常清醒,根据情报,朝歌的正规军不可能有这么多人,两军对垒,己方本就客场作战,一旦怯阵,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两军相逢,勇者胜!
吕尚白发飘飘,率领战车,在两军阵前,率先向商军阵地发起冲锋。
军师发起冲锋,周军的战车跟着全部发动,就象坦克一样向商军阵地碾过去。
三千虎贲紧跟战车,武王率领的左中右三军甲士,几万人就象潮水水一般,向商军阵地猛冲过去,所到之处,当者披靡。
商军的前军,都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步卒,根本就没有战斗力,纷纷倒下,其余纷纷掉转身逃跑,后方是压阵的商军,两相一挤压,商军大乱。
《史记·周本纪》:“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这就是“奴隶倒戈”的由来。真实的情境,是前有战车、后有压阵,倒戈,不过是为了逃命而已!
经过一天的惨烈战斗,《史记》载:“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纣兵皆崩畔”,一日之内,商军土崩瓦解,一败涂地!
一切大势已去,纣王逃回朝歌,登上鹿台,望着自己的江山,一把火自焚而死,六百年大商,就此灭亡!
直到有一天,一件文物出土之后,上述疑问总算基本上划了一个句号,基本上!
那么,这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文物呢?
下回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