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国行记(5):《归宿在异乡》

(2011-07-21 15:40:39)
分类: 副刊随笔

德国行记(5):《归宿在异乡》

 

归宿在异乡

 

 

 

 

认识何崴有二十年了,最后一次见面距今大概也有十年。印象中这是一个很“硬汉”的小伙子,来自西藏,个子不高,脖子却比头还粗,比较沉默寡言。后来听说他去了美国,再后来又听说他去了德国。在曼海姆见面时,何崴的样子没大变,只是平添了几分柔和。

他现在是白领人士,在一家公司上班。妻子李玫亦然,白领,所在的公司全球著名。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安东五岁,女儿安琪三岁。四口之家,住在一栋漂亮的房子里。

我们被安排住地下室。那两天曼海姆天气很热,德国人家很少有装空调的,住地下室算是款待。的确如此,凉爽无比,气温恒定宜人,盖着轻薄的夏被,我们睡了来德国后最好的一觉。

何崴家的房子如果在中国应该算是别墅了,但此别墅非彼别墅,丝毫也没有夸张炫耀的感觉,处处透露出生活必需的迹象。总之特别的舒服。一开始我认为是房子结构合理所致,最终还是归结为神秘莫测的“气场”。这里的气场真好,让人放松、安定,且洋溢着日常的富足祥和。

李玫下厨,做中国菜,安东在地板上玩一只机械陀螺,安琪高兴得咿咿呀呀。隔窗就是邻居家的草坪,正进行夏日烧烤(聚会),有丝丝缕缕的细烟飘向半空。何崴走到前面的阳台上,伏在栏杆上和那边打招呼,闲话一番,回来后对我说,“老人以前在邮局工作,他儿子喜欢摇滚……”看来他们对邻居的情况了如指掌。何崴又说,因为处得好,所以没起篱笆。

饭后,我们亦去了阳台,边喝啤酒边聊天。何崴家的前面矗立着两丈多高的树篱,篱笆的中间奇怪地空出了一块。何崴解释说,那是应对面的那家要求搞的,因为他们说:从我们的后窗看不见你了!两排房子之间至少也有六十米,以何崴家的房子为中心,方圆一百米都是他们的好邻居呀。

我注意到何崴家的草地上竖了一个漂亮的鸟屋,问:那是什么?答:是鸟屋,说起来还有一番来历。何崴一家去外国度假,碰到一家人,特别喜欢他们的孩子。以安东、安琪为缘由,两家人就此认识了。那家的爷爷是专门制作鸟屋的,一次来看望他们,带了这个鸟屋给孩子当礼物。何崴说,很奇怪,鸟屋竖起来的当天,就有小鸟过来窥视了。

这时天完全黑了下来,天上出现了星星。真的很久没有看见如此繁茂的星空了。何崴的语气也转而沉郁。他说:这里就是我的家,还有别的什么家吗?每次回中国我都会想家,想的就是曼海姆,老婆、孩子都在这儿。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篇小说,名字叫做《归宿在异乡》。何崴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满世界乱跑,在那一茬人里算是很不安分的。从江苏到西藏,又回江苏,再到美国,后来到了德国,总算找到归宿了。人呀,就像种子一样,随风到处吹拂,哪儿适宜肥沃就在哪里生长。种子是没有国籍的,也常常越过国界。

在哥廷根的时候,碰见中国来的学生,他们对我说的则是另一番话:刚来的时候,觉得什么都好,后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我们碰见的中国学生大多住了有大半年,其中的一位掐着指头告诉我:再有四十三天,我就回中国啦!我说:你怎么像坐监狱一样?她说:中国学生都是这样的,算着日子过!

我们住了一个月不到,应了中国学生的话,“刚来的时候觉得什么都好”。如果再待下去,想必感受会和他们一样。但也许他们待得不够长,如果像何崴、李玫,就会是另一番感觉了。也许何崴待得也不够长,当此人七老八十时没准有强烈的落叶归根的愿望呢?真的很难说。世事无常,惟有那不分国界的天空永恒在上,就像此刻。

 

 

(2011-7-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