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职业生涯必读

(2009-07-12 20:07:04)
分类: 副刊随笔

                                          http://images-partners-tbn.google.com/images?q=tbn:6LCRCZ8kJ7fAKM:cs.xinhuanet.com/lcsh/04/200903/W020090309322776451656.jpg

 

职业生涯必读

 

 

一本书能让人读下去无非是因为:一,书本身具有吸引力;二,你对作者感兴趣。我读《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属于后一种情况。如果抛开对村上春树强烈的兴趣,这本书是没太大吸引力的。一个孤独的长跑者,所见所闻所思……当然,书的销量不会太差,毕竟喜欢村上的读者不乏其人。我在想,如果你写了一本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顺理成章地人们会将这种关注转移到作者——也就是你的身上。于是接下来无论你怎么写都会人掏钱购买了,写作作为职业也就旱涝保收了。这个主意不错,但闲话少说。

村上是一位长跑者。他从1982年秋天起开始跑步,截止此书完成的2006年,整整跑了24年。运动量极大,平均每天要跑10公里以上,大致每年跑一次马拉松比赛。村上还参加过一次极限马拉松赛事,全长100公里,从清晨出发一直跑到夕阳西下。村上说,如果他可以选择自己的墓志铭,将写上:

 

村上春树

作家(兼跑者)

1949-20××

他至少跑到了最后

 

的确,写作和跑步是村上人生的两大内容,几乎也是惟一的内容。我感兴趣的正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村上坦言,“我并非挑战记录的无邪青年,亦非一架无机的机器,不过是一介洞察了自身局限,却尽力长期保持自己的能力与活力的职业作家。”

也就是说,他的长跑是为写作服务的,因为写作长篇更像是一种体力劳动,尤其需要持久的耐力。这方面我亦有很深的感触。用我的话说,“写长篇不是人干的活儿。”我还说过,“如果写长篇把人写死了,那是很丢人的。”

不仅体力,还有心理。我想,村上在日复一日的长跑训练中获益更多的还在后者。实际上,作为一名小说家的生涯是和整体有关的,牵扯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写小说不仅是写小说,它需要对自身存在有宏观直到细节的全面设计。所谓的职业化就是如此了。只不过村上比我等觉悟得更早,可能也和日本社会转型得更早有关吧?

天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甚至像海明威那样,写一个短篇就能过半年优裕生活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式的以文会友,靠名声吃香喝辣的时代更是去无踪影。在一个工业化的社会里,有的只是匠人。作为职业写作者,与职业生涯有关的一切——苛刻的训练和全副的生活重担,都得无条件地接受下来。君不见,原始的奥林匹克时代已经结束,如今是一个奥运会时代。可又有多少写作的人(包括年轻人)在这一问题上还心存幻想呢?

自然,中国有官方支持的文学体制,比如作协,但人们在此谋取的并非是职业,而是职位或职称。这是另一个问题,暂且不谈。

回到村上,他的长跑也不完全是职业所需。或许还有另一种意义,就是自己和自己玩。这一点是我的总结,并不是村上的告白。

村上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虽然这孤独出于自愿,但还是孤独。从33岁起,当他决定以写作度过自己的一生时,便从社会人的“开”的生活急转直下改为“闭”。晚上10点以前必然睡下,早晨5点起床,拒绝一切与写作无关的社交甚至私人交往。我怀疑村上是一个没有朋友的人。他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和抽象读者的关系。村上写道,“读者的脸庞无法直接看到,与他们构筑的人际关系似是观念性的。然而我一仍旧贯,将这肉眼看不见的‘观念性’的关系,规定为最有意义的东西,从而度过自己的人生。”

寥寥数语,不免沉痛。我觉得,这也是村上不仅长跑,而且跑得那么认真、较劲、当回事的原因。后来他还参加了铁人三项的训练和比赛,这都是为了克服孤独,自己为自己发明玩具。至于孤独的品质对写作而言又有何意义?那就另当别论了。

 

2009-7-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