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条的
(2008-11-02 21:24:37)分类: 副刊随笔 |
下面条的
我们楼下有一个面条摊,两张破桌子,几条烂板凳,生意却一直很红火。摊主夫妻二人,年纪三十左右,来自何处不详,反正不是南京当地人,也不是城里人。他们在小区的这块空地上下面条已经下了一年多了。开始的时候“设施”很简陋,破桌子烂板凳外加一只烧煤球的炉子。后来,摊子变得稍大了些,多了一张桌子,放油盐酱醋作料,炉子也增加了一只。刮风下雨时还用塑料布围起了一个棚子。
小区里有收破烂的,专门收这小区里的破烂,谁家更换家具或者搞装修他们便会上门,收购旧家电家具以及书刊杂志。收破烂的也是夫妻二人,三十左右,不是南京当地人。收购时他们表现得相当吝啬,那些旧家电家具基本上是白送。但他们对下面条的却很慷慨,后者增添的“设施”基本上是收破烂的白送的。于是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你在楼下吃面条,坐的竟是家里从前的那张旧椅子,下面条的炉子也十分眼熟,那搭棚子的烂木头依稀是睡过的大床的床腿。可以推测,收破烂的和下面条的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原是老乡。也许我错了,但至少他们也是同一个阶级,因此互相帮助是十分正常的。
收破烂的吝啬(对小区人民而言),而下面条的厚道诚实,这也许是“行业”不同造成的。下面条的夫妻二人一天忙到晚,买菜、买面、下面条、包馄饨、刷锅洗碗,有的面条下好了还得送上门。面条的口味不必说(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来吃),价格也相当的便宜,一碗面条加一个鸡蛋才两块五。难怪寒冬腊月、深更半夜,楼下的面条摊子上始终坐得满满的。我们吃着热面条,口中呼出大口的白气,下面条的夫妇却整天站在寒风中,冻得通红的手指上沾着白面粉。苦两个钱真的不容易啊。小区里还有一些退休的老头老太,常去面条摊子前转悠,也不吃面条,只是拉个家常,缓解了下面条的孤单寂寞。
年关已近,这些天楼下的面条摊有了一些变化,女的提前回老家去了,男的留下来继续下面条。一个人自然是忙不过来。一天我去吃面条,摊主不在,帮他看摊的老太婆说他买面条去了,让我等会儿再来。半小时后我又来到面条摊上,摊主依然不在,说是给人家送面条去了。那老太婆帮我下了一碗面条,一面下一面唠叨着:“真是可怜,一个人的又要买面又要送面,说可怜也真是可怜。”当时棚子外面下起了小雪,天色昏暗、寒风刺骨,我不免有些感动。我不知道那下面条的是否真的可怜,但一个可怜别人的人却十分的难得,尤其可怜的是一个下面条的外乡人。顺便说一句,老太婆下的面条远没有摊主下得好吃,差远了。
200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