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副刊随笔 |
大小圈子
写东西的人形成圈子是很自然的。“诗可群”,意思是通过写诗大家可以彼此结交,过一种与诗有关或者以诗为借口的特别的生活。这与人生的价值有关,当诗歌写作被确立为某种高级的活动,与此相关的个人自然也就卓而不群了。这里的“群”是指一般大众。写作的人结成“小群”,以区别“大群”,并因此获得价值上的优越,这便是圈子的秘密。
到此为止圈子仍然是纯洁的,它并非任何一种利益共同体,彼此的认同只在精神层面,而与物质的获取基本无关。一个无利可图的圈子,尽管骂爹骂娘、自大狂妄,甚至惹人生厌,但根本而言是无害的。对身处其中的人圈子却很有意义。我曾访问过一位“下半身”的成员,她坦言说,虽然“下半身”的集体发言自己不尽赞同,但这个圈子还是保护了她,使她有信心继续写下去。
的确,在写作之初,某种互相认同是很必要的。文学从根本上说乃是一件虚妄之事,但你并不可能抱着如此虚无的认识去从事写作、踏上写作之路。你得认为这件事高级或者高尚得足以让自己投身进去,你得认为自己的才华足以在这件非同寻常的事情中得以彰显。如上的认识只有从别人处而来,从圈子里而来,并不能如功成名就以后从大众的接受以及名利的回报处而来。关于写作的两个疑问自始至终扰乱人心,一个是“写作有意义吗?”一个是“我有写作的才能吗?”在写作者不同的处境里这两个问题都会不时地出现,尖锐得如同针刺。不同的处境有不同的平复办法,不同的安慰剂,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圈子是始终存在的,也是始终必要的。只不过,后来(如果有后来)这圈子变大了,不是指规模、人数和涉及的阶层,而是指掌握的社会能量。精神上彼此确认的小圈子有一天就换成了名流出没的名利场。那些指责别人搞小圈子的人也许身处一个名利深重的大圈子里。小圈子可以变成大圈子,如“今天”写作群同仁,当年的主体是北京的下乡知青,大约只有舒婷一人来自外省,圈子不可谓不小。也有的小圈子永远只是小圈子,因为没有把事情弄大,搞到底,就被钉在了小圈子的耻辱柱上了。什么“党同伐异”、“互相吹捧”、“狭隘短视”、“重复模仿”……不一而足。摆脱这些指责的惟一的办法就是进入“大圈子”,那儿不仅有彼此认同欣赏吹嘘的好事,更切实地有利益名望的钳制,因此它更加的牢靠、团结和坚韧。尽管有这么多的优点,但圈子一条是否认不了的(尽管是“大圈子”),所有圈子的毛病也都是免除不了,比如“党同伐异”,比如“互相吹捧”、“狭隘短视”、“重复模仿”。翻开今天的文学期刊、专业评论杂志,总是那么几个人、几条枪,总是那么一种腔调、说法,那么的一种内外有别的居心。这不是圈子又是什么?
连娱乐界都自称娱乐圈了,只是我们的写作界仍心存幻想。或者,有人想把“圈子”一词作为某种另当别论的指责、侮辱,送给潜在的对手。
200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