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副刊随笔 |
所谓经典
经典没有那么玄,不过是被反复阅读的作品。如果你的书能被反复阅读,你就写出了经典。有时候反复阅读发生在同一个人那里,有时候,则发生在不同的人那里。今天有人读,明天还有人读,甚至几十以后以至一百年后还有人读,这经典作为经典就更牢靠了。当然,经典有其“位置”,位置的意思就是人家告诉你这是经典,没被阅读以前就已经是经典了。等你读了以后觉得也不过如此。经典的位置存在于教科书中、专业史中,存在于权威人士和机构的评判中。位置使一些书成为“优先的”,因此写书的人无不争取。
我的意思不是经典的位置上没有好书,而是说光考虑位置难免不是自欺。经典的位置等于经典,不朽的名声等于不朽,就有点过了。一说起经典,不少人的脑海里立马浮现出精装加厚封面上烫了金字的大部头,被置于书架上最显要的位置。的确,经典的位置有时候就是书架上的位置,而书架,它最必要的功能是用来展示的,而非用于阅读。有堂皇书架的人不一定读书,好读书的人没有书架也读。你是愿意自己的书被真的阅读,还是更愿意它列于一个想像中的极具威严的书架之上?这确实是关于经典的两种不同的追求。
如今读书的人变少了,是坏事也是好事。坏事在于很不利于写书人的自信,还有生存。好处在于,如果碰上一个读你的书的人,那可是实打实的。把书不当书来读的人或者行为例外,读完以后就用来擦屁股了(是比喻,这年头没人用书擦屁股,嫌纸太硬)。如果读完以后唤起了珍惜之类的感情,作为作者你会觉得太感动了,书没有白写。可惜的是,这年头例外的事比不例外的要多,大多数的书不是闲置在书架上,就是读完以后被当作了废纸。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有悖于常理但毫不奇怪的现象:读书的人在变少,人们不像以前那么好读书,但书籍出版却异常汹涌,势若洪水,很多书被送到废品回收站时还是新崭崭的。不像以前,一本书经过不知道多少人的手,没有了书皮,缺页破损,边角翻卷。那样的书,看了真让人踏实啊!所以说,经典不能凭销量,那是没谱的事,要看实际的阅读。然而这太难统计,基本上没有可能。
也许应该关心一下同行是否在读你的书,特别是年轻的同行,是否在读你的书。比如你是写小说的,写小说的晚辈读不读你的小说?你是写诗的,写诗的晚辈读不读你的诗?其它专攻亦然。不仅读,读了以后还很珍惜,那么你就有指望了。写书的人只能活在另一个写书的人那里,一本好书只能用另一本受其影响、感染、启发的好书来说明。也许你并不能知道和决定未来的事——它由后来者决定,但你能决定你的前辈,决定他们是否是写出了经典。海明威、卡夫卡、吴敬梓都是这么被决定,他们活在后来者也就是我们的写作中,责任重大呵!
200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