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美术大师胡献雅清秋菊花雏鸡图箭筒赏析

标签:
国画大师胡献雅水墨画收藏 |
分类: 集雅轩 |


胡献雅大师十分注重绘画的形式美。他的画,笔墨简炼,设色典雅,艳而不俗,清新自然,自有一种清新雅秀之感。
这只创作于八十年代的水墨清秋图箭筒,是老人八十三岁时所作,可谓是大写意的上乘作品。一块巨石屹立,两旁绘几支瘦枝菊花,右边是淡黄色的两只老梗菊花,上下呼应,菊花与巨石之间的立险破险关系,使画面很有气势;画左下是淡黄色和红色的菊花。全图墨色深沉、厚重,显得沉稳,构图巧妙,观图似一股浓浓的秋意袭来。胡献雅比较爱画菊,菊是四君子之一,在深秋百花凋谢后迎风开放,有迎风的傲骨,画中枝干有明显的篆书书法特征,浑厚挺劲,乱而不杂,枝干坚挺,新枝刚健,秋色菊花的芒香之气沁人心脾。此箭筒体型硕大,高46厘米,口径有20厘米。胎体厚重,胎釉温润,底足露胎,时代特色明显,应是手工制胎,柴窑烧制。题款:“清秋。一九八四年春日,八十三岁胡献雅画。”印:胡。
“梅兰竹菊”四君子是画家普遍喜爱的题材,在画这四种植物时多配以枯木或秀石,用以丰富画面,易于构图,因此出现“梅石”、“兰石”、“竹石”以及“菊石”的组合。本幅构图以石居中,画石色墨结合,用笔粗放,不究细节,重在突出巨石的体量感。巨石上下以凌乱的双勾笔法分别画墨菊数朵,叶片水墨饱满。整幅作品充满了浑然大气的笔墨意蕴。
此作描绘的是巨石之上的菊花,这些菊花正在含芳怒放,菊花从上至下,疏分密布,富有节奏感。山石以粗笔勾出,笔皴很少,菊花以墨笔勾画,多中锋直笔,笔不连而意连,气韵生动。妙的是在画的右上“造险”,又通过下面的团簇菊花来破险,使画面中菊石主体突出,一惊一乍间吸引人的眼球。
菊花则采用没骨画法,以色点花瓣,画面率意散淡。枝干不虬且直,骨气傲然。墨色浓淡结合,花瓣色彩鲜亮,片片用心点染,足见深厚功力。画面生活气息浓厚,可见画家对生活场景高度概括和提炼,充分体现出老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
巨石右上方挺立着几枝高高的菊花,分别向下耸立着,和巨石的顶部相对。几朵菊花花开正妍,另有菊花分别散落在菊叶和枝干上。巨石上面菊花的设色浅淡,符合画面中的墨色层次和远近关系,菊叶有的是紧紧簇拥在菊花周围,有的是只有几片零零落落的在菊花附近。大石左边盛开的一丛菊花,中间三只红粉花蕾,同时周围簇拥着黄色的菊花。这朵昂然挺拔的红菊,带着一股不怕风寒的傲骨矗立在花丛上方,与巨石上面的菊花相互呼应。而花丛中的墨叶,虚实疏密相间,以大笔挥洒,墨色浓淡与层次分明,并且有数多枝条穿插在其中,看似凌乱不堪却自有章法。
胡献雅擅长画雏鸡,寥寥数笔,其形其神,便可掬之。一群在山石菊花下嬉戏的鸡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极富情趣,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欢乐。
毛茸茸的、各具情态的五只小鸡,在丛菊之下,两只低首觅食,另外两只探头跑来,另只则在召唤同伴。它们造型准确生动,活泼可爱,怡然自乐。胡献雅用水墨圆点小鸡的笔法,突出毛绒的质感。胡献雅描绘秋菊的笔法散淡而轻松,刻画雏鸡则变以生拙质朴的落笔,将它的娇小率真描绘得颇为到位。雏鸡的身态以及眼中的神气表达得亦为传神,并将一种诙谐幽默的气息传达出来,体现出老人对于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
巨石在菊花后面,昂立挺拔,它的形象运用了大笔雄健的线条,气脉贯通、一气呵成,把巨石的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给画面中一股沉稳的力量,不求写实,直抒胸襟。石头、菊花枝干、叶脉的线条完全借鉴了篆书、行书的力体势,拐笔圆润有力。
菊石图中以浓淡墨彩描绘出石柱的挺拔、坚实;淡墨勾写菊花,以石青略点叶面。笔力疾劲,不拘成法。写出菊花凌霜傲寒的高风亮节。笔法纵逸,简括传神。
胡献雅(1902-1996),字正民,中国国画大师,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江西南昌人,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全国美术协会成立发起人之一并为第一届理事。1943年任国立中正大学名誉教授,并受教育部之命,画赠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同年创办立风艺专并任校长、教授。1958年主持创办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任教授,并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和名誉主席、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江西省画院名誉院长、庐山画院名誉院长、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人大常委等职,擅长花鸟、山水、书法。画风笔简意深,雄健拙朴,被国内外誉为“当代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