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胡献雅霁蓝描金春声图瓷板赏析

标签:
陶瓷美术大师胡献雅水墨画收藏 |
分类: 集雅轩 |

胡献雅这只霁蓝釉描金竹雀图瓷板,绘三杆修竹,两只只吟春的麻雀。因其釉色翠蓝,金彩描绘,图文并茂,显得富贵华丽。疏密有致,气韵生动,于清雅潇洒中化出了巧捷灵秀。题款:“春声。癸亥冬,献雅画。”
作者巧妙将国画艺术运用于陶瓷装饰,瓷与国画相得益彰,竹雀图寥寥数笔,生机盎然,意虚而神旺,一点一画旨在心意,重神韵,不苟合取容,不从俗。画面借圆形的弧度,竹叶随风势飘起,茎与叶横斜交错,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不稳定斜三角形空白。用笔自然流畅而奔放,这些都助长了竹叶与麻雀在风中飞动之感。特别是画中的两只麻雀,上下呼应,似在吟唱,更增添了画面的生机。
此图的布局就十分巧妙,画中一竿竹枝的上端,枝叶纷披,枝头立一麻雀,扭首鸣唱之状,下端另只麻雀展翅嬉戏,动态的刻画精确生动,其昂头和飞翔的状态,刻画得栩栩如生,给画面平添一番游动的生气。竹干自下向上,竹叶左右伸展,形成舒放式的结构。背景了无一物,给人以老竹凌空的宽阔感觉,物象虽少但空间容量甚广。竹子的枝叶全用双钩,然后敷上金彩,叶尖葱郁,写出春天叶片的色感。竹枝和竹叶勾勒的线条苍劲凝重,行笔有顿挫起伏的变化,很好地表达出山竹枝老节劲叶坚的质感。
此霁蓝釉描金瓷板釉面均匀,缓缓流动着蓝亮的荧光,色调深沉,颜色极为滋润,若湖水的眼眸。瓷板胎体厚重,坚致细腻,有晶莹质感,抚之若玉。以钴料着色,烧制时钴料极不稳定,需要熟练掌握窑温的变化,能烧出如此滋润,均匀的釉色,极其不易,极具收藏和欣赏价值。深邃,高贵而不浮躁。“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这样的古语亦赋予它一种谦逊、和雅的气质。
霁蓝釉是古代瓷器釉色名。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胡献雅,生于1902年,卒于1996年,字正民,江西南昌人。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专攻花鸟,是我国国画大师刘海粟、潘天寿的得意门生。1943年曾在江西泰和县创办“立风艺术专科学校”,任校长、教授。1958年主持创办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任教授。擅长国画,被国内外誉为“当代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