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巧克力吗?
(2011-08-08 20:39:53)
标签:
美食 |
分类: 阅读 |
百分比巧克力
文/王迩淞<<新周刊>>第277期
巧克力的核心在于可可的百分比,这是判别巧克力档次的基准,只有高可可比例的巧克力(即高纯度巧克力),才可能成为顶级巧克力。
在下有个癖好,一直不大敢公开宣扬。我爱吃巧克力,且情节严重,属重度爱好者,会四处追寻的那种。巧克力的核心在于可可的百分比,这是判别巧克力档次的基准,只有高可可比例的巧克力(即高纯度巧克力),才可能成为顶级巧克力。这就是我的巧克力观。相信很多人会不同意我的观点,因为高纯度巧克力味道极苦,一般认为很不好吃。窃以为,这个看法也对也不对。
以前的生产者追求巧克力味道的稳定与平衡,对可可豆不分品种产地、档次高低,全混在一起使用,这种原料的参差混合,其结果就像经济学上的“水桶原理”,不是好的提升了差的,而是差的拉低了好的。这样的巧克力,可可比例的确不能太高,否则就只有苦味,没有香味,的确不好吃。现在市面上的低端品牌,诸如德芙、好时、雀巢、吉百利之流,就是这种情况。为什么这些平价巧克力没有一款是高纯度的呢?因为它们都使用广泛种植的低档豆种,只能靠加入大量的配料来遮盖其主料的低质,一旦提高比例,底细暴露无遗。这些产品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巧克力,而只能算是“巧克力味儿的糖果”,因为它们不符合巧克力应以可可为主体这一基本原则。
其实,可可与葡萄、咖啡、茶叶一样,原料的品质差异极大,好的品种绝非只是苦味,还混杂了酸味、果香、花香和木香,层次丰富,变化微妙,这些只有品尝单一品种的制品才能感受得到。现在的人们已不再追求香味的稳定与平衡,而是追求多变与独特,以获取更强烈的感官刺激。大家也越来越认识到,好品种的高纯度巧克力就是要苦,够苦才够香。为了更好地体验可可的原始香味,巧克力的可可比例就得提高,近些年,顶级巧克力的可可比例越来越高,最高甚至已超过90%;相应地,黑巧克力的标准比例也被逐渐推高,现在高端巧克力已普遍采用70%的“黑巧”标准。日本人更喜欢追求那种尽量减少添加物、摒弃复杂制作技巧的“纯黑巧”,他们称之为“生巧克力”。如果不用顶级品种的可可,是一定不敢这样做巧克力的,这么高的纯度,其所用原料等于是无遮挡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稍有瑕疵便无所遁形。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可可比例看做巧克力等级高低的基准。当然,高端品牌也有低纯度的巧克力,比如GODIVA的Milk Lait就只含29%的可可,在这个层次上,高低端品牌并无太大区别。可是,低端品牌只做低纯度巧克力,而高端品牌却能一路飙将上去,比如,除了Milk Lait,GODIVA就还有50%、72%和85%三种可可比例的巧克力。
不过,在我看来,50%仍不能算真正的巧克力,72%也仅属入门级,真正值得品尝的,还是85%的“黑巧”。当你咬下它第一口时,确实只感觉到苦,但紧随苦味而来的,竟是满口浓郁的甜香。更奇妙的是,等你把整个小方片都嚼完咽下后,嘴里居然会冒出像喝了铁观音一样的回甘,其回甘之绵长,远胜于千元级的铁观音。这回甘又与残留的甜香绞在一起,长时间留香于口。所以这款巧克力完全不用多吃,一天一小片足矣。而且,如此高纯度的巧克力,竟然几乎没有酸味,这不仅提升了香气的馥郁程度,也使其入口更顺、更平易近人。可见其设计者在选择可可品种时是多么地心思细密,这的确是一款设计完美的高纯度巧克力,难怪日本人称之为“梦幻逸品”。我认为,刚开始品尝顶级“黑巧”的人,完全可以跳过60%~70%的入门级产品,直接使用“GODIVA 85%小方片”。
近30年来,各大顶级品牌进一步认识到,即便是相同的品种,在不同的产地以及不同的年份,因土壤与气候的变化,其酸度、香型和层次也会大不相同。法国的Valrhona就采用红酒方式,推出了顶级产区(Grand Cru)可可、单一年份可可和庄园级可可,并占有了大部分的产区资源,在全球顶级原料供应链中拥有了话语权。而以意大利的Amedei为代表的后起之秀,也像超级大国争夺石油一样地抢占庄园,其手法与50年前日本人买断蓝山咖啡豆并无二致。现在,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几大知名产区内的好庄园已基本被法、意瓜分殆尽。今后,我们判别顶级巧克力,将不仅看纯度高低,还得看产地、年份、庄园,而那里的居民却可能再也吃不到家乡的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