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格斯特龙的《投资的格栅理论》之平衡学说
(2009-02-01 18:39:18)
标签:
杂谈 |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主张用人文科学来理解投资的重要性,因此,汉格斯特龙这本书要表达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由于投资的复杂性,投资者应该在脑子里建立一个格栅,这些格栅被比喻成物理、生物、哲学、历史、心理学等构成的学科格子,如果你面对的投资现象中符合的格子越多,逻辑推断就越具备科学性,确定性越高。
平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当一个物质(小到粒子)在自然平衡状况下获得一个扰动时,粒子或物体出现摆动,但是最终会回到平衡状态。
在经济学中,平衡的概念就是供求关系的均衡点。马歇尔在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第五卷中讲述了需求、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股市从交易的状况也是买方(需求)、卖方(供给)通过交易的价格体现出来。因此人们会迷恋这些跳动的价格,盯着价格作为交易决策的依据,而忘记这个价格背后由于价值需求导致的供求关系。对于企业,一个企业可能会不断发展,达到最强的实力,随后的发展可能会停滞不前或者趋于衰落,起转折点就是发展活力和衰落相平衡的时候。
“当需求和供给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时,如果企业的生产规模偏离了平衡位置,马上就会产生一个力将它推回到原来的位置,就像绳子拴着的石头偏离了平衡点,重力立即就会将它带回原位”。如果一个企业的产量偏离平衡点,市场的力量就会纠正厂商做出反应,例如,生产过剩,将造成存货挤压,利润下降;反之,生产不足,市场急缺,厂商就会设法扩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
那么,价格是否可以预测?什么时候会出现偏离,什么时候会回归?经济学家不断努力用其知识做出预测,特别是在股市,因为,如果能够成功的预测到大趋势的来临,就可以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1929年美国的股市大灾难引发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思考。1932年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考利斯设立了考利斯经济学研究委员会,决定研究股市的预测家们是否能够真正的预测股市的走向,委员会分析了从1929年到1944年6904个预测,最后宣布,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人有能力成功地预测股市的趋势。
与研究趋势变化的考利斯不同,伦敦经济学院的统计学教授莫里斯.肯德尔则通过统计方法研究股市的价格,在1953年发表了:“经济学中的时间序列”的论文,他在研究了50年的股票价格的变化后,得出结论,不存在任何价格模式或者结构,那个让人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
如果说,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能够准确地预测天气的趋势变化,能够发展航天飞机技术,将太空的飞行物通过准确的计算送入飞行轨道,更有历史传说中的诸葛亮,也能够用朴素的天象知识,判断在具体的时辰发生风向的改变,从而借助一阵风把曹操的大军打败。在这些自然现象的预测中,涉及的变量应该也是无数,任何一个或者几个变量在某个运行时间的改变的概率均非常大,这和股市的状况基本相同,为什么科学能够对自然现象做到准确的把握,而对于社会的经济现象却做不到?
这里的一个根本因素恐怕就是,经济现象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而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预期引导的。则人群的改变要复杂于天气。人们常说,“三月天,孩儿面,说变就变”,就是比喻人性变化与天气的相似。
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萨缪尔逊对于股市的变化莫测也做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他将股票价格的波动与传统经济学中有关价格和价值方面的理论联系起来。从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家的财富》近200年来,经济学家们一直认为市场中存在一个基本的价格,“真正的价值”。市场的价格会围绕着这个价值附件上下浮动。这个观点,与股评人士中说到的多空平衡的中枢不同,多空平衡的中枢是供求行为暂时达到平衡的短期位置,而经济学家讲的这个“真正的价值”应该和当时一个国家的GDP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和状况有关,如果国家竞争力、经济发展状况、市场需求、投资于就业、贸易发展等相关,这些因素的不同,这个“真正的价值”应该不同。把这个推论至一个微观层面的企业具有的真正价值类似,因此,格雷厄姆的门徒巴菲特不关心宏观变化,只关注影响企业价值变化的因素也就在此吧。
由于每个人对于影响国家发展趋势的因素评价(估计)不同,经济学家和投资者会就什么是真正的价值,无论是市场的价值,还是企业的,都会争论个没完没了。萨缪尔逊认为,由于股票未来的价格的不确定性,股票价格会不断波动,IBM的股票每股值100元还是50元,将由他的销售利润、竞争空间、以及通货膨胀和利息来决定。他在1965年发表的“预测价格随机波动的证明”中,引入了影子价格,就是存在一个股票内在的,但是可能还没有显露的价值的概念。这个影子价格与我们学习的线性规划中的影子价格概念不同,有点像格雷厄姆的内在价值概念,如何发现这个价值,并用于投资中,是投资者,特别是奉行磐石理论的投资者特别重视的东西。
萨缪尔逊进一步引入了“理性期望值假说”,他相信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原则做出理性的选择,因此,每一时刻的股票价格都是这些理性决策的结果,这时,影子价格和市场价格就一致。
尤金.法马在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论文《股票价格的变化》中也提出,股市的高效运转使投资者不可能预测股票的价格。在一个高效率的市场中,一大批的聪明投资者能够同时获得所有有关信息,他们动作神速,在任何人渔利之前就使得股票价格调整到平衡位置。因此,在一个高效运转的市场中,预测毫无用处,因为股价完全是所有信息的反映。按照这个有效市场的基本观点,我们看到的股价就是一个平衡的价格,没有必要去预测它的变化。
假定如此,岂不是说,只要看到的价格就是一个合理的价格,就可以买入并持有吗?现实地按照这个理论去操作的话,显然是无法获得满意结果的,真的是采取买入并持有策略,在任何一个阶段也不都是成立的。
来自圣达佛研究院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反对意见,股市不是一个理性的而是一个非理性的市场,它是有机的,不是机械的,也不是完全高效的。同样,每一个个体都是非理性的,所以会错误定价,这就创造了盈利的投资策略的可能性。这个观点真正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如果非理性市场的存在,才会有非平衡的价格(就是价值与价格的错位)存在的机会,给了投资者识别错误定价的机会,如果发现定价高于价值的情况,投资者应该做出卖出决策,否则,应该做出买入的决定。
本杰明.格莱厄姆和沃伦.巴菲特等投资实践大师们就相信市场是非理性的,他们把这个有效的市场比做“市场先生”。巴菲特在其致股东的信中《股份公司教材-(公司财务与投资)》表示,成功投资的关键是在一家好企业的市场价格比固有的企业价值大打折扣时买入其股份。
他说,“我和查理芒格买入股票时,像购买一家私营企业那样着手整个交易,我们着眼于企业的经济前景、负责运作的人,以及必须支付的价格,而从来不考虑出售的时间和价格。”
他说,“你必须想象市场报价来自一位特别乐于助人的市场先生,他每天都会出现,报出一个他既会买入你的股权也会卖给你他的股权的价格,从未失灵。”然而,“即使你们拥有的企业可能有非常稳定的经济特性,市场先生的报价也不会稳定,悲观地说,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有易动感情的不治之症。有时候他心情愉快,因此只能看到影响企业有利的因素,有这种心境时,他会报出非常高的买卖价格,因为他害怕你盯上他的股权,抢劫他的即将获得的利润。在另外一个时候,他的情绪低落,因此,他只能够看到企业和世界的前途荆棘密布,在这个时候,他会报出非常低的价格,因为他害怕你会把你的股权脱手给他。”这个比喻非常拟人化,也非常形象,每一个投资者自己紧盯市场的时候,心理上都被市场先生的情绪所感染,自己完全变成了市场先生本身。
巴菲特提醒一个理性的投资人应该注意“市场先生还有另一个可爱的特征:他从来不介意无人理会,如果今天他的报价不能引起你的兴趣,那么,明天他会再来一个新的,交易严格按照你的选择,在这些情况下,他的行为越狂躁抑郁,对你越有利。”
按照这个策略,核心的操作原则就是你应该知道,什么时候是市场先生开始害怕你了,或者你越是不理会他,他越是狂躁抑郁的错误定价的时机出现,就是你做出决策和行动的时间。巴菲特提醒到,如果你不能够确定你远比市场先生更了解而且更能股价你的企业,那么你就不能够参与这场游戏,就像他们在打牌时说的那样,如果你不能够玩上30分钟,而且不知道谁是替死鬼,那么你就是替死鬼。
也就是说,与其把自己的精力放在预测股票的价格上,不如好好地研究学习企业的价值估值方法,通过估值与市场价格比较,来理性地判断市场先生是否在发脾气,给出了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价格。本杰明.格莱厄姆有句名言:“短期内,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是长期内,它是一台称重机”。因此,巴菲特得出结论:只要公司的内在价值以合意的速度增长,那么企业成功的被认知的速度就不那么重要。实际上,滞后的认知有可能是一种有利因素,它可以给我们机会,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多的好东西。
所以,按照圣达佛研究院的研究结果,以及巴菲特等人的投资实践,投资的机会就是在市场出现不平衡的时候发生的。平衡是确定和必然的,任何一个外在的扰动导致的不平衡现象发生,终究会在长期的时间中达到平衡。这个扰动也可以被理解为,在一个非理性的人群构成的市场中,由于一些外在的或者偶然发生的扰动,也是人性贪婪和恐惧的必然,正是有了这种变动,以及回归平衡的自然规律,才给了优秀投资人机会,抓住了破坏平衡时的机会,就应该做出买卖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