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户苗寨:桃园原在尘嚣之外

(2015-11-15 13:59:58)
标签:

旅游

旅行

摄影

贵州

前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也是规模最大苗寨。苗族漫长历史,在这里以农耕、建筑、银饰、服装、饮食、节日、歌舞等民风民俗为主要载体,世代相传,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

被山面河的枫木苗寨

     所谓千户苗寨,是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的“寨群”的总称。这里是典型的河流谷地,“环寨皆山也”,清澈见底白水河蜿蜒穿寨而过,群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迤逦而走,下承白水,上接青天。
    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由于耕地资源匮乏,生活在这里的苗族根据地形特点,被山建造起枫木结构的吊脚楼,暗红色的枫木依山势层层叠叠向两边铺开,千余户吊脚楼随山势起伏,以青石板小路串联,鳞次栉比,变化万端。
     据公开资料介绍,苗寨现有住户1400多户,近6000人,居民几乎全是苗族。但熟悉当地情况的朋友告诉我,目前寨子里已经被商业气息浸透,很多居民都是头脑活络的外来生意人,不少原住民已经将吊脚楼出租,另谋生路去了。不过,作为西江苗寨的文化名片,民俗还是较为完好地保留着。西江的民间节日多如牛毛,“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其中每年一度的吃新节、苗年和十三年过次的鼓藏节最为隆重,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在芦笙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曾经,在这巨大的座露天博物馆里,节日仪式年复一年上演着、传承着一部宏伟壮丽的苗族发展史诗,表达着苗族人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生存理念。据我看来,现在的许多仪式性细节充满了表演成分,多少有些走板了。

幸存至今的苗家文化

     作为最大的苗寨,西江苗族的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他们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苗语,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与文字一样,语言也是文化载体的重要部分,甚至比文字更重要。没有了语言,文字便是僵死的、没有生命力的;没有文字,语言尚可传承文化。
     这里有句题外话要说。大力推广普通话,弄得全国人民和加拿大的大山同志、德国的爱中爱华同志,以及近几年几个黑人同志,都跟全国人一样字正腔圆了。而国外诸同志除了普通话还会英语德语尼日利亚语啥的,中国的90后开始,已经只会使用普通话这一人造声音符号系统,而不掌握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了。对我来说,再标准的人造声音符号系统,也不如俺老家泼妇骂大街更有文化、更有魅力。那才叫语言!今后有时间,来了兴致,我会专门写一篇泼妇骂大街的短文。敬请期待。
     回到西江。苗族的银饰算得上天下一绝,不但有手艺精巧的匠人,还有几位国家级大师。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一套完整的女性服饰,价钱不是个小数目。具体多少钱?我没兴趣知道。我觉得,这是人家民族的秘密,知之无用,窥之不恭。我这样从小受无神论教育长大的汉族人,是无法理解各民族对于物的虔诚的。我这个俗人眼里,除了唐宋那点儿酸文假醋,就剩下眼前的蝇头小利了。
酒香菜酸的幸福日子

  西江人则比我大气得多。西江苗寨热情好客,平时来客,主人会捧出米酒敬客,用实际行动表示欢迎。若遇节日或喜事,长桌宴则是不二之选。不像我们内地人交往,不管感情到不到,动辄“哪天请你吃饭”,其实就是无话可谈,为避免相顾无言的尴尬找话说而已。谁信谁傻逼到家了。不过,苗族人的酒也不是那么好喝的。清酒也好浊酒也罢,进得门来,你就一杯接一杯地往肚子里灌吧,什么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根本就不用弄明白,也弄不明白。我老家济宁形容这样喝酒或者喝水,叫“就像灌老鼠窟窿”。喝苗家人的酒,一开头咱就得装孙子,不然等不到你吃口热菜,就彻底孙子了。
7
     西江人嗜酸辣。用经过发酵的酸汤,炝锅炖鱼,谓之酸汤鱼,是可以与北京豆汁儿、青岛大虾、广东果子狸、山东煎饼卷大葱齐名的地方美食。我吃到的苗族美食,如酸菜、糟辣子、腌鱼、腌肉、腌笋子、腌蕨菜,听上去很有滋味,吃起来满不是那么回事儿。尤其是已经名扬宇宙的酸汤鱼和鱼腥草,吃起来简直就是受罪。不过我有个习惯,每到一地,一定要尝尝纯正当地的居民饮食。在我看来,饮食不光能反映当地的资源和气候等特点,更能体现当地的文化、当地人对生活的态度。去外地吃九转大肠是很傻逼的做法,跟我接待外地朋友劝他们一定要尝尝这些黑乎乎、油乎乎、黏糊糊、咸乎乎的圆圈圈儿一个道理。

四季如春的田园风光

    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5.15%,西南部的山坡上,竟然还存活着大片的乔木林。苗族人还遵循本民族的信仰和习俗,在山坡上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可惜我来的时候气温还高达25度以上,看不到漫山的金黄和火红,也不知道这个没有冬夏的神仙之地,它的枫叶是不是一直碧绿?不但有枫树,山上还有杉树、樟树、茶树,有杜仲、五倍子等药材。在我们这个习惯人物脸谱一刀切的神奇国度里,采药老爷爷大概都是苗族吧?至少我印象中是这样。
5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2
     清晨,苗寨慢慢从沉睡中醒来,一缕一缕炊烟随太阳一同升起。苗寨的一天,从人间烟火开始。
    午后,苗寨苗寨千座吊脚楼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安详而且从容。
5
http://s12/mw690/001sGenhzy6X12FBUBZfb&690
6
http://s7/mw690/001sGenhzy6X12FF1c2b6&690
7
http://s11/mw690/001sGenhzy6X12FWG1A4a&690
     黄昏时分,天色渐暗,灯光依次亮起。山寨的灯很有特点,除了扑面而来的民族风,还有传统的马灯----一众带着玻璃罩的、可以悬挂的煤油灯。
3
5
6
7
8
    深夜,山寨安歇了,但灯光依旧。偶尔还有店主懒散地等待购物的游客。
民居化石吊脚楼

     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结构严谨,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1
8
     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使吊脚楼不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而在他们建造房屋时,对发墨、中柱、正梁的一整套习俗和规矩,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则传承了苗族独有的宗教和传统、文化。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见当年风雨桥

     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西江苗寨区域有四条溪沟,河流长达十几公里,在这个小小的山坳里,也算得上从横交错了。多数苗寨都建有一座或多座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以前的风雨桥是全木质结构,这个“全木质”并非指建筑材料全是木头,说的是整座桥不用一颗钉子,全是卯榫结构连接。天长日久,木质腐败,加上此地强降水造成山洪频发,如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等一众老桥,都被冲散了架,成了烧火的劈柴。现在这些桥,桥体都采用混凝土结构,桥廊则采用木质结构。结实倒是结实了,但已经没有了古桥的韵味,虽然水泥桥面上也装模作样地铺上了木板。现代科技改善了人们的感官生活层面,却悄无声息地把人们心理层面的幸福化为齑粉、化作青烟。哀耶?幸耶?

世外桃源“民主国”

    这是一些题外的废话。
      雍正朝以前,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算是早期的民族自治吧?西江苗族的自治其实很有科学性与民主性,他们实行的不是一个领袖独裁,而是“领袖团”分工负责制。按照事务分工,有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职务”,不同职务的自然领袖分工协作,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区域的最高领袖,“寨老”是区域内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是家族的领袖。“理老”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有点儿接近于法院院长之类的职位,或者是前些年单位里发安全套外加不允许夫妻离婚的老娘们儿。“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承担的是公安局、城管和保安公司之类的工作。“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我觉得相当于现在的宣传口?开玩笑了。“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是苗寨的农业CTO。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盖因鼓藏头的工作与上苍和祖宗有关,活路头是个技术官僚。其他自然领袖则选举产生。
     领袖们“供职”的最高权力机关叫“议榔”,是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议会”。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主要解决内部重大纠纷和研究御敌等重大事务。如果社会安定,内部和谐,则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看看!谁说我们这些屁民素质低影响了直选啥的?纯属放屁!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至今。
    据朋友说,山寨里还有“苗王”,我估计应该是行为艺术或者照相收费之类的旅游项目了。余所不至也,弄一张游客的行为艺术充数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