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性化写作与人文化阅读

(2008-08-04 08:34:57)
标签:

古代文学

杂谈

  近日读荞麦花开的《夜读诗词》系列,其解读角度比较人文化,与芜野多年来追求的解读方式有相似之处。当然,其解读水平远高于芜野。人文化的东西,不应仅以水平论之,解读方式不同、视角不同,感受自然不同。严格说来,没有高低之分,太守乐,人亦乐,只是“人”不知道太守为什么乐而已,不耽误“人”之傻乐。

  荞麦花开的解读,芜野尤喜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至于为什么喜欢,多年前芜野有一段文字,名曰《用心》,是芜野对散文创作的一些感受,可以作为此篇的解释。 

  总以为散文是心迹的流露,是一颗心的独白或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私语。读散文时每每怀着惴惴之心,缓缓翻开书页,目光从一行行文字恋恋不舍地滑过,心便随着文字去了。读着读着,自己就成了文字里的角色,随文字哭、随文字笑,随文字沉默、随文字叹息,沉醉中不由对作者心生敬意。

  所以,散文不是用来读的,而是要用心去体会、用阅历去诠释、用感情去再创作。作者用生花妙笔,在他的世界里,演绎着我生命中的风霜雪雨,好像有点儿陌生,却又那么熟悉。漫步在作者用文字创造的天堂,感受诗的隽永、词的灵秀、曲的飘逸,心便会随着作者的心起伏跌宕。

  读过了,也写过了,心便不再只属于自己。读的时候,心属于作者,写的时候,心属于自己。我也希望有一天,我的读者能像我读别人的散文一样,用心而不是用眼睛读我的文字。

  芜野曾于荞麦花开相约,每周点评一首宋词,这也是芜野多年来一直想做而没开始做的。芜野原本就是常作计划却几乎从不付诸行动的“计划员”,以至于很多何阳一样的点子扔到后脑勺,待看到别人用那些点字撒欢儿的时候方才想起。这次看到荞麦花开《夜读诗词》,忽然感觉人过中年时间紧迫,也许这是芜野最后一个点子了。赶紧用了吧,不然,一辈子光有点子多没面子?

  关于词,闭上眼睛想想,喜欢的很多,喜欢的词人也不少。在阅读上,芜野是杂食性读者,喜欢作品基本是因为作品本身。芜野可能就喜欢某人的某首,甚至某句,从不曾因喜欢某人的大多数作品就喜欢他的全部,有时甚至是非常抵触他的某些作品,反之亦然。

  既然没有对某人的偏好,对作品风格的偏好还是有的,芜野喜欢婉约。婉约在严肃的分类上不能说是风格,而是流派,但在芜野这里,仅仅是风格而已。因为,芜野不是因人而喜欢作品,也不是因作品而喜欢人。芜野喜欢的,只是符合自己口味的一些文字而已,与流派无关,也与词人的地位或作品的意义无关。芜野不是一个文学从业者,甚至不是一个严肃的读者,只是喜欢用自己的阅历去诠释别人的作品,给自己的心灵找个家。

  思来想去,芜野打算以张先的一首小令作为开篇。

  之所以选择张先,是因为芜野喜欢张先词的隐晦。这个世界本市混沌的,所以偶尔的清朗便是珍贵的,便成为典型。芜野不相信遥远的唐宋便有了当下以大师自居的那些文学创作理论,所以芜野也不相信那些所谓典型的作品是词人以“典型”理论为指导创作的。

  为什么古人的作品如此不朽?芜野以为,是因为一代一代累积下来,古人太多了。芜野相信,不论哪个时代,都是草民多于精英,极小的比例背后是掰脚指头都算不过来的基数。而张先作为这为数不少、比例却很小的精英之一,其作品隐晦者居多,算是一个以典型为代表的阶层较多回避典型描写的典型人物。

  算是芜野秉烛品诗余的开篇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