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那么APS-C上拍各种景别的人像大约需要多远的距离呢?我做了一个近似的计算,为简单起见,把距离都简化成半米的整数倍。虽说数字不很准确,但是足够说明一般情况下拍摄的问题了。
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像距可以近似为镜头焦距,让我们来做一道几何题。
20D的CMOS长边为22.5mm,短边为15mm,人像摄影各景别实际空间的尺寸大约为特写60cm、胸像80cm、半身像130cm、全身像250cm。那么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表格,这就是20D在实际拍摄中的近似物距。表中红色的部分由于距离过近或过远,仅仅是个计算数值而已,在实际的拍摄中,二三十米的距离拍摄恐怕多数不是拍人了。至于广角近距离,除非可以追求畸变,一般也不会用到。还有就是,广角的画面也并不完全适用这种算法,在更短的焦距下还有鱼眼与超广角之分,一般拍摄者不太可能使用鱼眼,或者说使用鱼眼者根本不需要在讨论这个问题了。
|
|
|
85mm |
50mm |
35mm |
24mm |
17mm |
距离 系数 |
长边 |
22.5 |
3.8 |
2.2 |
1.6 |
1.1 |
0.76 |
宽边 |
15.0 |
5.7 |
3.3 |
2.3 |
1.6 |
1.13 |
|
竖 拍 距 离 |
特写 |
0.6 |
2.3 |
1.3 |
0.9 |
0.6 |
0.45 |
胸像 |
0.8 |
3.0 |
1.8 |
1.2 |
0.9 |
0.6 |
|
半身 |
1.3 |
4.9 |
2.9 |
2.0 |
1.4 |
1 |
|
全身 |
2.5 |
9.4 |
5.6 |
3.9 |
2.7 |
1.9 |
|
全景 |
5.0 |
18.9 |
11.1 |
7.8 |
5.3 |
3.8 |
|
横 拍 距 离 |
特写 |
0.6 |
3.4 |
2.0 |
1.4 |
1.0 |
0.7 |
胸像 |
0.8 |
4.5 |
2.7 |
1.9 |
1.3 |
0.9 |
|
半身 |
1.3 |
7.4 |
4.3 |
3.0 |
2.1 |
1.5 |
|
全身 |
2.5 |
14.2 |
8.3 |
5.8 |
4.0 |
2.8 |
|
全景 |
5.0 |
28.3 |
16.7 |
11.7 |
8.0 |
5.6 |
我们知道,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对于这支镜头的4档可用光圈,我们可以在全幅上使用小光圈,获得相对大的景深,在APS-C上使用较大的光圈,使景深尽量接近全幅照片。问题是,如果我在全幅上就需要上述组合中的最大光圈呢?
在看看相同焦距不同机位的情况。APS-C相对于全幅1.6倍的拍摄距离,是景深变大了,我们除了面临全幅使用最大光圈而导致APS-C无法获得近似于全幅的景深以外,还面临着透视的差异。
综上所述,在一般情况下,APS-C拍摄的照片是可以达到近似全幅感觉的,但仅仅是近似而已,绝对不会等同。短焦距极近距离导致的变形和长焦距极远距离导致的无法后退就不必说了。非要拿APS-C跟全幅对比,永远找不到昔日的感觉。
但是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此前画幅的每一次革命性变革都以颠覆形式完成,从镜头到机身乃至附件。这次的画幅变革没有对机身的外形进行“革命”,并且沿用了此前的镜头,而被忽略了这次变革对照片“感觉”的颠覆性。
在使用全幅以前,拍摄者忘掉曾经使用过的胶片系统,学着培养出自己的新感觉是比较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