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剥笋式解读“小画幅”之四:无奈的感觉

(2008-04-21 10:09:28)
标签:

杂谈

  让我们看看小画幅图片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然后想想如何缩小这种感觉。
  我们先从使用短焦和增加拍摄距离两个方面感觉一下小画幅成像的“感觉”与全画幅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方案,使用更短的焦距。
  我们前面说过,在极端情况下,更短焦距会引起画面的筒形畸变。这一问题在越短的焦段越明显。比如用15mm甚至10mm镜头拍摄较近的画面时。在一般情况下,距离比较远或者焦段比较长时这种方案还是可行的,这也应该是近几年新款镜头从1x开始的原因。
  更短焦距的问题是,光圈小且恒定光圈镜头少,镜头价格高、恒定光圈镜头价格更高,要是2.8的光圈那价格简直就不是做生意而是抢劫了,不信就看看尼柯尔的价格。
  第二方案,后退。
  前提是拍摄者有足够的后退空间。如果在室内用50mm焦距拍全身人像,一般家里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如果用85mm焦距拍呢?
  还有就是,50mm焦距拍全身人像,模特身高1.7米的话,其所在垂直平面被摄取的高度应该不少于2.5米吧?我们可以粗略算一下,拍摄距离已经奔6米去了。相比50mm镜头的最佳拍摄距离已经翻倍了。
  另类方案,拼接。多拍几张的事儿,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对于相对静止的题材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前提是你的微机不能太差。至于拼接的具体问题,这里先不讨论。这个方案因为超出了“咔嚓”一声的摄影方法,也先不展开讨论。
  前两个方案在非极端条件下可以拍摄到“一般”的照片,就像我们通常见到的哪些照片一样。但是,它仍然与全画幅拍出的照片有很大的区别,“感觉”是绝对不一样的。
  景深不同。
  在相同距离用短焦距拍摄,景深变大了。
  我们知道,在像距一定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这在追求景深的题材如风光摄影中是好事,可是如果追求虚化效果,比如一般人像拍摄,正好模特与背景又拉不开太大的距离,画面效果就差了。具体的变化可以通过景深计算获得近似数据,也可以通过实际拍摄获得感性认识。
  用同一支镜头,在不同距离拍摄,景深也变大了。
  对同一支镜头而言,物距越大景深也越大。在近距离拍摄的时侯,比如几米的距离,拍摄者后退几步或者几米是很容易的,这样做至少可以获得一张与全幅成像范围相同的照片。但是如果拍摄距离很远,拍摄者便很难有足够后退的空间,尤其是风光或建筑摄影中,有时候即使能够后退,那前景也无法保证。
  透视不同。
  我们知道,不同焦距的镜头在物距相同时透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拍摄距离决定透视关系。比如,使用28mm-200mm镜头的两端拍摄距相机远近不同的两个物体,然后分别截取同范围画面并调整到相同尺寸,这两幅图片是重合的。
  对同一支镜头在不同距离拍摄造成的透视差异不难理解。按照上面的说法同机位不同焦距镜头拍摄的照片应该透视相同了?其实不完全是,最起码各种焦距镜头拍出来的照片给人的“感觉”不总是是这样。
  我们前面说过,在实际的拍摄中,短焦距镜头近距离拍摄会有很大的筒形畸变,我们暂时把过度畸变对画面感觉的破坏放下不谈,单是过度扭曲人脑中早已固化的对物体比例的关系就足以彻底改变人本身对照片透视的解读了。可以想象一下用全幅机加35mm镜头拍摄四分之三人像和APS-C加22mm镜头拍摄的结果。
  定焦盛行的年代培养出来的镜头感,说到底是拍摄者的视角习惯,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大光圈,更没有1600甚至更高的等效感光度,一般拍摄者使用的大多是100感光度,21“定”还记得吗?镜头焦距基本在35mm到58mm左右,三角架也是不多见的“专业象征”,除了艳阳高照的时刻,多数拍摄者都是手持相机按照晴天十六定律拍摄的。回过头来想想看,在1/50s到1/250s的速度范围内,光圈倒成了主要调节手段了,还怎么保证出片的感觉?
  拍摄者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器材进行各种数据的测试,不过对拍摄结果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数据,还是照片的“感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