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要想把通常所说的镜头转换系数固化成视角转换系数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对于相机,不论镜头视角大小,得到的都是一幅充满画面的图像,而对于眼睛,视角变化物体的成像大小是变化的。所以下面的讨论只能以相机为基础,不能用“眼睛”思考问题。
像机对镜头成像的截取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全画幅还是APS-C。拍摄者只能看到和使用被截取部分,所以这个问题往往被被忽略了。
要证实这一点,我会在今后毛玻璃进行对比,现在只进行文字描述。
成像圈是由镜头折射光线而成的一个圆形影像。全幅镜头的成像圈大概在直径50mm左右,小像场镜头的成像圈要小一些。这就是小像场镜头在全幅上成圆形影像,四角发黑的原因。各种画幅镜头都是如此,我们只需要讨论135全幅镜头即可。
全幅相机截取镜头圆形成像中间的36mm×24mm的一个矩形画面,而APS-C截取的画面为镜头圆形成像中间的的22.5mm×15mm范围。
这就像我们在世界中生存,我们背后发生了那么多丰富多彩的事情,而我们只能看到前面的、听到周围的。镜头成像总是个50mm的圆形,而反光板就有那么大小、那么个形状,总是让我们看到其中的矩形部分。矩形感光元件光只能记录等于或者略大于我们在取景器 中看到的矩形范围。即使镜头的成像圈有呼拉圈那么大,我们也只看到了中间这么一点儿矩形。
感光媒体,如胶片、cmos、ccd之类,对成像的截取舍弃了成像边缘,留下了相对高素质的影响,截取的画面便尽可能避免了暗角、色散等不利因素,我想这大概是成像圈做到这么大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