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世博(一)“中华8000年玉文化”震旦馆

标签:
世博震旦馆玉文化红山玉龙红山玉人玉山子旅游 |
分类: 玩乐——畅游世博 |
第三次去世博园是陪俺家的闺女,其实狗娃心里并不是太愿意和老妈我去逛世博,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搭档,也就只能将就,没承想老妈一路精神头十足,最后倒是狗娃先败下阵来提出回家。
七月暑期,仍然选择夜场,老规矩96路到底,2号门进园,下高架步道右手第一个馆就是震旦馆。
震旦馆是世博会唯一的台湾企业馆。展馆创意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有关玉的观点,即玉有十一德,后人归纳为“仁、义、礼、智、信”五德。通过引用“玉的五德”,展馆展示将围绕人的美好品德——“仁爱、义行、礼貌、智慧、信誉”,从而进一步引申出当下城市的新风格,展现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整个参观过程中,既有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又渗入了古器物学的料工形纹,以及玉器古为今用的美学意义。
一座L形的象牙色建筑,一座6米高的神秘雕塑蹲坐在展馆上方。
在震旦馆前放置有三座2米高的C型龙,这也震旦馆的亮点之一。
C型龙原称“红山玉龙”,也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由于它的平面形状酷似“C”字,故形象的比喻为“C型龙”。该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都可以代表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因此,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走进震旦馆,沿步道缓缓向上,走过“五德长廊”,在穿越一片溪水潺潺的“翠绿竹林”后,就进入了展览大厅。
3D动画短片讲述了“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
展馆用现代化手段展示了古代玉雕的料、工、形、纹等不同环节。
近距离观赏白玉、青玉、墨玉、翡翠等8种玉器极品。
可亲手触摸一块块尚未雕琢的玉石原料。
采用全息投影技术,游客们得以360度观赏典藏于震旦博物馆的40余件各时代玉器。从远古红山文化至明清各历史时期,每一件玉器的纹理、色泽、材料雕饰等元素都清晰可见。
玉人首像
红山玉人,展馆上方雕塑的原形。
玉神兽
玉鹅
展区正中长宽达1.5米、高度有1米的全息影像完美呈现出“金缕玉衣”的织制过程。
展品中最震撼的,要数一座“玉山子”雕塑作品。这块于1962年完成、重达2.5 吨的密玉玉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1959年中国人第一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由当时我国13名顶级玉匠历时3年合力完成,此前仅仅公开展出过一次。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金银铜奖牌,令游客大饱眼福。
在展馆的出口处有三个“震旦小子”机器人在等着游客。他们不仅能唱歌、跳舞,甚至还会背诵《三字经》及回答观众提问。
每一块玉石都是稀世之宝,震旦馆将中华玉文化带进上海世博会,短短20分钟,让每位游客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中如玉般温润美丽的内涵,亲身感受了“触手可及”的8000年中华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