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典园林:秋霞圃

标签:
古典园林上海嘉定秋霞圃 |
分类: 玩乐——漫步申城 |
临近世博会开幕,上海市又有多条地铁相继建成开通,通往嘉定区的11号线便是其中的一条。上海市五大古典名园(醉白池、豫园、古漪园、曲水园、秋霞圃)中嘉定区就拥有二座,一座是南翔古镇的古猗园,另一座是嘉定镇的秋霞圃。有时间的话不妨乘坐地铁去那儿走一走,看一看。
位于上海嘉定区嘉定镇东大街的秋霞圃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明代园林,由三座私家园林明代龚氏园、沈氏园、金氏园和邑庙(城隍庙)合并而成,全园面积45.36亩。该园分为四个景区:桃花潭景区(原龚氏园)、凝霞阁景区(原沈氏园)、清镜塘景区(原金氏园)及邑庙景区。园内建筑大多建于明代,而邑庙则可以上溯至宋代,如果按其中的邑庙部分的始建时间推算,可称为五大园林中最古老的园林。
龚弘(1451-1526),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晋工部尚书致仕,政声极佳。龚氏园大致建于他致仕后的晚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龚氏式微,园、宅俱作价归于徽商汪氏。万历元年(1573)龚弘玄孙龚锡爵乡试中举,汪氏又知趣地将园宅壁还。
清顺治二年(1645),嘉定沦陷,龚氏后裔龚孙玹、龚用圆、龚用广等参与抗清斗争,城破后以身殉节,龚家又趋败落,宅第仅剩两堵危墙,宅基与后园复归汪氏后人。汪氏将其一并辟为园林,易名“秋霞圃”,并在园中大兴土木,建成“松风岭、莺语堤、寒香室、百五台、岁寒径、层云石、数雨斋、桃花潭、题青渡、洒雪廊”等十景。
清雍正四年(1726),秋霞圃被邑绅醵资购赠邑城隍庙。步其后尘的还有东邻沈氏园,此园为明万历、天启年间(1573-1627)诸生沈弘正购得龚氏园东侧废地兴建,后归申氏,乾隆二十四年(1579)并入邑庙。
咸丰十年(1860)的太平天国兵火无情地掠过了这片膏腴之地。硝烟散尽,名园惟余乔数本,废池一泓。
民国九年(1920),启良学校迁校入园,校长戴思恭发动实业界承修园内建筑。民国二十六年嘉定沦陷,伪区公署设置园内,园东部设日军医院,碧梧轩驻日伪军。抗日战争胜利后,邑庙后园先为国民党三青团嘉定分团占用,数月后改作嘉定县第一区区公所所址。民国三十五年,县政府将邑庙后园拨给复建的启良学校管理使用,称“邑庙公园”。
建国后为改善启良学校(后与人民中学合并为嘉定一中)办学条件,征用园北明万历十年(1582)举人金兆登祖父金翊所建园林遗址(此园变毁于咸丰兵火),辟为操场,自此金氏园变成为这组建筑群的一部分。
1980年开始,市人民政府先后拨款295.28万元修复屡遭战火和文革破坏的秋霞圃,并将嘉定一中迁出。1987年10月1日对外开放。自此一庙三园合壁,仍称秋霞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今的秋霞圃布局精致、环境幽雅,小巧玲珑,景物与色彩相谐,好像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秋意,让人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遐想。
公园大门
桃花潭景区
池上草堂
补亭
形态各异的花窗和园门
竹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