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2008-06-15 19:59:01)
标签:

上海老房子

文化遗产

分类: 玩乐——漫步申城

在每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上海对部分优秀历史建筑对公众实行免费参观,我有幸在有限的时间内参观了徐汇区的部分建筑,贴上照片与大家共享。

 

复兴西路193号3号楼。建于1930年,具有英国建筑特点的花园住宅。建筑有较大的双坡屋顶,红砖烟囱,北立面有红色半露木构架,南立面浅黄色拉毛墙面。起居室呈多边形突出墙面,红砖砌筑,上为阳台,一层有圆拱券窗洞和楣窗。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武康路40弄1号。建于1932年,西班牙风格的独立花园住宅。住宅形式上有常见的西班牙式住宅典型的风格特征。最夺人眼目的是装饰细腻的主入口,螺旋柱与复合柱式的结合以及两柱之间的券门上贝壳、卷涡和卷草图案,既有西班牙传统的热烈,又有巴洛克艺术的华丽。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曾在此居住。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淮海中路1413号。建于1933年,此独立住宅开窗形式自由,利用钢筋砼框架得到更高的层高和更宽敞的空间,建筑的布局和样式都在逐渐地体现出更现代更自由的特征,但也保留了若干象征性的元素作为装饰。该建筑原为鸿英图书馆旧址,现由徐汇艺术馆使用。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复兴中路1331号1号楼。复兴公寓(黑石公寓、花旗公寓),建于1924年,带有巴洛克风格的公寓住宅。建筑四层,主立面左右对称,填充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黑色石材,据传“黑石公寓”由此得名。建筑正立面底层有一挑出较大门廊,石雕科林斯双柱支撑。上为露台,形状由正弯及反弯三段弧线组成,立面中部墙体也采用了弧线形,加之屋顶中部弧形山墙及装饰,显示了巴洛克风格。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复兴中路1195号图书馆。建于1908-1916年,德国式学校建筑,建筑二层,坡屋顶。入口处门廊连二层阳台突出檐口,成独特的弧线形山墙面,带有德国建筑风格。与此相应,局部屋面也有同一样式的老虎窗。建筑墙面清水红砖砌筑,纵向窗间墙白色涂料粉刷,有几何形图案。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汾阳路79号。建于1905年,法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建筑强调水平线条,采用古典柱式,立面比例严谨、对称,装饰富丽堂皇。左右双抱的露天大石阶楼梯导向二楼大厅,很多细部装饰如阳台栏杆处,都带有“新艺术运动”的风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流行的新风格。

1949-1954年,为第一任上海市长陈毅的住所。《南征北战》、《大雷雨》、《宋氏三姐妹》等影视作品的部分场景都在此拍摄。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东平路9号。建于1932年,具有法国风格的花园住宅。建筑高二层,屋面铺设鱼鳞状暗红色法国平板瓦,墙面为1920年代流行的水刷卵石,门、窗、门廊、墙角等处以水泥仿造突角隅石。屋顶设有老虎窗,略呈法国风格。

该建筑曾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居所,是1927年蒋宋联姻后宋美龄的陪嫁之物,蒋介石题名为“爱庐”,与他在庐山的“美庐”、杭州的“澄庐”鼎足而三。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使用。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爱庐”左侧为孔祥熙住所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爱庐”右侧为宋子文住所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岳阳路190号。建于1920年,花园住宅。建筑物外观突出特点是顶层采用陡峭的双坡屋顶,略呈英国乡村式住宅的屋顶特征,由于平面呈L形和设置多处老虎窗,坡屋顶的形体变化丰富。墙身及开窗形式简洁,装饰集中于各个入口门廊部位,且各处门廊的挑檐形式各异。牛惠霖、牛惠生兄弟合办的“霖生医院”即创设于此。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永嘉路383号。建于1926年,混合式花园住宅。建筑外观为陡峭的坡屋顶,南北两立面各有一半露明木构架,拉毛水泥外墙,仅在墙角处和烟囱处采用清水红砖砌筑,其主要造型特征为英国乡村式。而南北两个门廊则采用了西文古典的手法。该建筑曾是孔祥熙的寓所。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襄阳南路388弄25号。建于1933年,带有艺术装饰派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平面不对称布局,东侧设有骑楼,形成主入口的门廊空间,面向花园的南立面东侧有三层多边形塔楼凸出,成为整个立面的视觉中心。塔楼立面为竖向三段式构图,设水平装饰腰线,南立面西侧部分开有大窗面对花园,窗间墙和窗下墙均为浅色水刷石饰面,构图的线脚纹具有明确的艺术装饰派特征。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建国西路336弄1号。建于1931年,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这个宅子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其里里外外细腻、繁复、不厌其烦的装饰,房子每处都是密密麻麻的花纹与图案。最有趣的还是这些图案可以说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相信是一定满足了当年主人炫耀之心的。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岳阳路320号在君楼。建于1930年,带有哥特风格的建筑。该建筑从空中俯视,呈一个“日”字,建筑带有内院。建筑强调竖向线条,纵向窗间墙突出,向上拔起,并层层收缩,顶端冲出女儿墙面,带有哥特建筑遗风。该建筑外形与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极为相似。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永嘉路557号。建于1934年,独立式花园住宅。入口庭院紧凑使用,与永嘉路通过一狭长通路联系,入户门廊小巧简洁,设类似塔斯干柱式的小柱作为装饰。南侧花园尺度亲切,周边植以高大乔木,隔离城市喧嚣,中间为草坪。檐下有仿木半露构架,带有英、德传统乡村住宅的特点。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乌鲁木齐南路64号。建于1932年,英国乡村别墅花园住宅。建筑最明显的形象特征就是它山墙上的半露木构架、木构架间清水红砖墙面及陡峭的红色机制瓦屋顶。

走近老房子——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