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待我长发及腰

(2013-10-31 02:58:40)
标签:

情感

杂谈

2013年10月26日,星期六,13:45,老乡小明给我发来一条微信,题目为:你可知道那句“待我长发及腰”原诗有多美?并附上了原文与回信。

 

[原文] 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此身君子意逍遥,怎料山河萧萧。天光乍破遇,暮雪白头老。寒剑默听奔雷,长枪独守空壕。醉卧沙场君莫笑,一夜吹彻画角。江南晚来客,红绳结发梢。

 

[回信] 待卿长发及腰,我必凯旋回朝。昔日纵马任逍遥,俱是少年英豪。东都霞色好,西湖烟波渺。执枪血战八方,誓守山河多娇。应有得胜归来日,与卿共度良宵。盼携手终老,愿与子同袍。

 

我读后立即微信回复小明:衷心感谢您的分享,“待我长发及腰”太美了。并分别以微信或短信的形式转发给数十位朋友。我很少写微信,也极少转发微信。但是,这条微信实在太美了,是自己开通微信一年多来读到的最好的一条,所以,我破天荒地给多位朋友转发。

 

晚上回家后,上网搜索该诗,我找到了全文,但是没有找到作者。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写下了这样婉约而豪放、缠绵而壮美的诗句?妻子的原文和顺柔美、委婉含蓄、悠扬婉转,丈夫的回信豪情万丈、英雄气概、铁血柔情;一刚一柔,刚柔并济,荡气回肠;一阴一阳,阴阳相生,浑然天成;一忠一爱,忠爱两全,相得益彰。尽管我没有找到“待我长发及腰”的出处,但是我想,它壮丽、动人地描述了沙场将士“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忧国忘家、捐躯济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爱国情怀与英雄豪迈;它深情、细腻地刻画了妻子“相思无日夜、浩浩若流波”,“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无尽思念与绵绵期待。在网上同时发现了一些庸俗不堪、俗不可耐的版本,我实在是没有办法理解怎么会有人对这样的诗句无动于衷,不但没有感动与赞美,反而对其进行非常庸俗、非常低级的改写,那实在是一种亵渎,那实在是一种罪过。人间真情、夫妻恩爱、家国情怀在那些人的脑子里面可能是一片空白、荡然无存,他们可能从来没有经历、从来没有品味这些美好的东西。

 

读罢此诗,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在大学即将毕业的五月,我认识了一位女孩。她学业结束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我毕业后投笔从戎进入军校。随着通信的增多,我们彼此爱上了对方。尽管相距千里远,但是天涯若比邻。写信是当时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联系方式,我们每周一封甚至两封信。军校的生活是忙碌的,自己忙里偷闲,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写信;夜深人静,最是思念浓;晚上值班,正是抒情时。军校的生活是枯燥的,每周一次的来信是自己最大的期盼,偶尔的意外收获(来信)会使自己欣喜若狂。收信时的怦怦心跳、急不可耐,读信时的如饥似渴、旁若无人,成为一个年代的记忆,成为一个青春的符号;战友的传阅,同学的分享,成为军校生活的一道风景线,成为军校生活的一个兴奋点。我保留了她第一次通信以来的每一封来信,并在信封正面标明收信日期。十年下来,两人的通信达到数百封,整整一麻袋。自己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这些记录了我们青春故事与成长经历的全部书信,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与爱。打电话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困难、非常奢侈的事情。自己的单位远在荒郊,邮电局(电话站)却在市内,两地相距十余公里,没有公共汽车,进城只能路边拦车或两条腿走路;而且,我们每两周只有一次进城的机会。当时打电话不是拨打号码,而是一站一站地接通单位。我的电话由区电话站接到市电话站,由市电话站接到省电话站,再由省电话站接到地区电话站,由地区电话站接到县电话站,由县电话站接到单位传达室,传达室人员到所在部门叫她到传达室接听电话。打通一次电话最快需要两个小时,长者可能需要一整天,有时甚至无法接通。尽管如此,自己乐此不疲,几乎每月都要打一次电话,为的是倾听她的私语,感受缠绵的情爱;为的是诉说我的牵挂,表达无尽的思念!

 

读罢此诗,想起了一件往事。1986年6月,我去黑龙江省为军校招生,在鹤岗的部队招待所遇到一位来部队探亲的军人妻子,丈夫远去鹤岗当兵,妻子留在湘西持家。她独自一人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及家乡的土特产,怀着美好的憧憬与热切的期盼,从凤凰县的一个公社坐手扶拖拉机到县城,由县城坐汽车到长沙,由长沙坐火车到北京,由北京坐火车到哈尔滨,由哈尔滨坐火车到鹤岗,花了十天的时间才到达丈夫的驻地。满以为可以见到丈夫,丈夫可以见到孩子,一家人可以团聚。可是,就在妻子到达驻地的前一天,丈夫外出执行任务。妻子假期已满,丈夫仍未归来。无可奈何,妻子只好留下绵绵的情意、带着漫漫的思念返回老家。一个农村妇女,第一次出远门,万里寻夫而未见,该有多么的不易!该有多么的心酸!听到孩子的哭声,看到军嫂的眼泪,我心痛无比。于是,我陪着母女二人从鹤岗返回哈尔滨,再把她们送上南去的火车。这样的事情今天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是在那个年代却并非特例。军人的奉献不仅是战时,也在平时;军人的奉献不仅是自己,还有家人;军嫂的艰辛不仅在古代,也在当代;军嫂的艰辛不仅在身体,还有心理。

 

壮哉,待我长发及腰;美哉,待我长发及腰!壮哉,军嫂,军人;美哉,军人,军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