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叶金朝
叶金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34,903
  • 关注人气:34,5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谓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2024-12-17 06:21:26)
标签:

心力衰竭

心脏病

射血分数

库巴曲缬沙坦钠

健康

分类: 心血管病
何谓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保留的 心力衰竭(HFpEF)是一种特殊类型的 心衰,指患者的心脏射血分数正常或接近正常(通常左心室射血分数≥50%),但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导致一系列症状的发生,且症状较为隐匿,治疗难度较大。

1.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发病机制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为该病的一些发病机制。

(1)心肌舒张功能障碍: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的心肌舒张功能往往受损,导致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心室充盈受限。换句话说,患者心脏回抽血液的能力受到了损害,导致心脏没办法抽回足够的血液再泵出去。

(2)心肌肥厚与纤维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导致心肌肥厚和纤维化,使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室舒张受限。换句话说,在心脏回抽血液能力受损的基础上,心室壁变厚、变硬,使心脏回抽的血液进一步变少,从而使泵出去的血液也相应减少。这种变化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3)神经体液因素: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系统的过度激活会导致心肌肥厚、心室重构以及水钠潴留等病理改变。

(4)炎症与氧化应激: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会损伤心肌细胞、促进心肌纤维化和重构。

2.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临床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并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它的症状和体征通常与其他类型的心衰无异,有时候甚至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从而让人疏忽大意。那么,该如何识破它的“伪装”呢?以下这些症状需要留意:呼吸困难,活动时气短,仿佛胸口压了块石头,夜晚甚至需要坐起来呼吸;咳嗽与咯血,咳嗽声此起彼伏,有时痰液中还会带有血丝;疲倦不堪,每天都感觉像耗尽了力气,简单的动作都变得异常困难;活动能力减退,曾经的活力四射变成了如今的步履蹒跚,日常活动变得异常艰难。

医生还应当关注以下体征。颈静脉怒张、颈部青筋暴起,仿佛诉说着心脏不堪重负;水肿明显,皮肤一按一个坑,下肢肿胀得如同“小象腿”,这是体内水分滞留的典型症状;心脏杂音,当医生使用听诊器听诊时,除了规律的心跳声,还有额外的杂音,如同机器在运转时发出的异响;肺部湿啰音,呼吸时肺部传来的声音如同海水涌动的声音,仿佛肺部被水浸泡。

这些症状和体征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心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需要及时采取行动,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3.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治疗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

(1)病因治疗:针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病因进行治疗也是关键。例如,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控制血压是首要任务;对于冠心病患者,改善心肌缺血情况是关键。

(2)利尿剂:利尿剂是治疗心衰的基石。假设心脏是一台忙碌的水泵,利尿剂就是帮助这台水泵减轻负担的“排水工”。它们通过增加尿量,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和盐分,减轻心脏的负荷。RAAS系统抑制剂包括沙库巴曲缬沙坦钠(ARN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以及螺内酯等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这些药物像是一面保护心脏的“盾牌”,防止心脏在努力泵血的过程中受到损害。

(3)运动疗法:适量的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这就像是给心脏做康复训练,让它重新找回活力。

(4)调整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心衰的心脏就像一名疲惫的马拉松选手,需要充足的休息和恢复时间。因此,患者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大便通畅。便秘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因此应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的通畅。注意体重变化。体重的突然增加可能是心衰加重的信号,治疗过程中应每天称体重,关注体重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治疗新药:近年来,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在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中有良好的表现。这些药物原本用于治疗糖尿病,但研究发现它们可以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降低心衰住院及心血管死亡的风险。这就像是给心衰治疗带来了“新武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6)中药治疗:中药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及芪参益气滴丸被证实具有改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作用。
总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

对于医生来说,需要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药物治疗;对于患者来说,不仅要遵循医嘱,还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和评估,争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