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坏胆固醇不能降得太低

标签:
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脉硬化健康 |
分类: 心血管病 |
最佳范围控制在2.6~4.1毫摩尔/升,对心血管获益最大。
大量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也被称为“坏胆固醇”。降低坏胆固醇水平,能给患者带来持续的心血管获益。不过,深圳市慢性病预防控制中心老年健康管理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卫生研究所近期研究发现,65岁以上老年人坏胆固醇水平并非降得越低越好,最佳范围应控制在2.6~4.1毫摩尔/升。
研究从2018~2019年深圳健康老龄化研究中纳入21万余名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随访3.08年间,共有5333人死亡,其中2303人死于心血管疾病,1881人死于癌症。研究发现,与坏胆固醇水平为2.6~3.3毫摩尔/升的人相比,极低水平(小于1.8毫摩尔/升)或低水平(1.8~2.56毫摩尔/升)者全因死亡、癌症死亡、其他病因死亡风险均显著增加;极低水平、高水平(4.1~4.9毫摩尔/升)、极高水平(超过4.9毫摩尔/升)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分别增加32.7%、43.7%、52.8%。202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老年人坏胆固醇水平不能降得太低,否则会增加脑出血风险。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建议,普通健康人群坏胆固醇水平只要不超3.4毫摩尔/升就可以;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建议保持在2.6毫摩尔/升以下;曾患过急性心梗、脑梗,或频发心绞痛,或患有冠心病、脑缺血、“小中风”且合并糖尿病者,属于极高危人群,应控制在1.8毫摩尔/升以下。
前一篇:牙不好会引起慢性肾脏病
后一篇:味觉减退警惕缺血性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