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脂健康 |
分类: 心血管病 |
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梗死前心绞痛;恶化性心绞痛;中间综合征),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加重;新发作心绞痛在休息或夜间发生,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继发于冠脉阻塞的急性加重,后者是由于粥样瘤表面的纤维斑块破裂,结果出现血小板粘附引起冠脉阻塞。
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疼痛更强,持续时间更长,较低的活动量就可诱发,休息时也可自发出现(卧位心绞痛),性质呈进行性(恶化型),这些改变可任意组合。大约30%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在发作后3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猝死少见,胸痛时心电图的明显变化是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重要标志。
不稳定心绞痛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常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表现,一年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可达12%~13%,死亡率达3%~18%。持续性静息心绞痛并有冠状动脉腔内血栓形成的老年人,左心衰竭和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多提示预后不良。
前一篇:稳定型心绞痛是怎么回事?
后一篇:哪些原因会导致心脏骤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