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偏头痛健康杂谈 |
分类: 心血管病 |
卵圆孔未闭(PFO)在正常人中的发生率大约为1/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偏头痛等临床疾病相关。正常人出生后5~7月,卵圆孔出现功能性关闭,大多数婴幼儿在2岁之前卵圆孔均发生功能性关闭,若大于3岁仍未关闭,则称为卵圆孔未闭。但研究结果显示仍有约20%~30%的正常成人发生卵圆孔未闭或不完全闭合。
目前一些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与先兆性偏头痛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主要认为是一些化学物质通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脑部循环而诱发偏头痛。偏头痛则是一种常见且逐渐恶化的疾病,临床中以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由于偏头痛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害,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并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因而深入了解偏头痛的发生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偏头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此前有观察性研究表明,经皮卵圆孔闭合(PFO)手术是减少偏头痛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安全手段,但尚未有随机临床试验达到主要疗效终点。为此,来自美国UCLA心脏病学专业的教授对PFO闭塞器装置在PFO合并偏头痛患者中的试验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发表在最新的《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上。
作者报告了使用Amplatzer PFO
Occluder的2项随机试验(PRIMA和PREMIUM)中参与者数据的汇总分析结果,以评估经PFO作为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先兆的发作性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该研究的疗效终点是每月偏头痛天数的减少量、应答率(定义为每月偏头痛发作次数减少≥50%)、每月偏头痛发作次数的平均减少量和经历过完全停止偏头痛的患者百分比。安全性终点是试验程序和设备相关的不良事件。
在纳入的337名受试者中,176名受试者随机分配进行PFO封闭术,161名受试者选择药物治疗。在12个月的随访中,汇总并分析了两组的以下对比数据:每月偏头痛天数的平均减少(-3.1天vs.-1.9天;p
= 0.02),每月偏头痛发作的平均减少天数(-2.0 vs.-1.4;p =
0.01),以及经历完全停止偏头痛的受试者数量(14[9%]vs.1[0.7%];p <0.001)。
而对于安全性分析,在245名最终接受器械的受试者中发生了9例手术相关和4例器械相关的不良事件。但所有事件都是短暂的,并最终能得到解决。
该研究结果显示,至少从患者层面数据的汇总分析表明,PFO闭合术对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是安全的。PFO显著减少了月度偏头痛的平均天数和月度偏头痛发作次数,并使更多的受试者完全摆脱偏头痛的苦恼。
阅读延伸
1.卵圆孔未闭与心脑血管疾病
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是心房原发隔和继发隔并未在卵圆窝处完全黏着闭合,从而形成一个裂隙,类似一个功能活瓣,单向开放。这种情况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发生率大约为25%,也就是说正常人群中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存在卵圆孔未闭。大多数情况下PFO是良性异常,不会引起不适症状,故无需特殊治疗。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些静脉系统的栓子、低氧血、细胞因子及血管活性物质等可不经肺部的滤过或代谢作用,通过PFO进入左心系统,引起反常栓塞相关综合症。
目前已发现不明原因脑卒中(年轻人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偏头痛、冠脉正常的心肌梗死及神经减压病等均与PFO有关。因此,PFO称之为“脑的后门”,有“洞在心,病在脑”的说法。
2.卵圆孔未闭的筛查
PFO主要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cTCD)来检查。有PFO相关临床表现的患者,推荐先通过TTE和cTCD来筛查,前面检查仍显示不清时再做TEE(该检查时有轻微不适)。
3.卵圆孔未闭的介入治疗及注意事项
PFO治疗并不复杂,清醒状态下,局部麻醉大腿根部,穿刺股静脉,经大腿根部股静脉插入导丝和输送导管,将封堵器送至未闭卵圆孔处,释放封堵器后即完成手术(见上图)。
手术简单、安全、可靠,并发症罕见,整个过程仅需20~30分钟。术后第二天可下床活动。术后3~6个月后自体内皮细胞就完全覆盖封堵器。术后不需要长期用药,仅服用波阿司匹林6月。
前一篇:白米吃太多心血管风险增3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