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高血压患者最危险的时段

标签:
清晨高血压血压波动降压药血压监测健康 |
分类: 心血管病 |

早晨(早上6~10点)是多数高血压病患者一天血压最高的时段。对一群未服药的高血压患者观察发现,清晨时平均血压升高14毫米汞柱,有的高血压患者甚至血压比夜间入睡后的最低血压上升35~70毫米汞柱,被称为
“晨峰”现象。 研究发现,早上6~10点也是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高发危险时段,和血压升高的趋势是一致的。
为何清晨是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段
人在睡醒后交感神经兴奋性明显升高,造成血压骤升,心跳加快。升高的血压导致体内凝血机制紊乱,血小板聚集加快,加上夜间呼吸道呼出不少水分,又没有饮水,使血液变得黏稠,在原来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更易造成脑部血管堵塞——
脑梗死。
有的患者在清晨时血压骤升,甚至高到200/120毫米汞柱以上,造成脑血管破裂—— 脑出血。
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而副交感迷走神经相对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易诱发心脏负担加重,心跳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对已有冠状动脉病变的人更易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
由于交感亢进、副交感(迷走神经)抑制造成心脏电生理的稳定性降低,梗死的心肌放电,从而引起频发室性早搏到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甚至心脏停搏,使心脏“泵”不出血导致严重脑缺血,而脆弱的脑组织只要心脏停博5~10秒即出现意识障碍,超过5分钟则因缺氧,导致
脑水肿及神经细胞坏死相继发生,出现不可逆状态,危及生命。
高血压患者应养成清晨自测血压的习惯
发现血压明显升高则提示有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应及时调整降压药物的用法,尽量减少清晨血压的波动。必要时应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监测夜间入睡状态的血压。
有的患者夜间入睡后血压很低,但清晨血压骤升,这种“晨峰”现象是危险的。有的患者夜间血压较高,与白天相近甚至还高于白天血压,这也是危险的,这种患者与日间血压高、夜间血压低有昼夜节律的患者相比,发生左室肥厚的危险高约10倍,心脑血管损害约高3倍。因此,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压药,尽量恢复夜间低白天高的血压节律。
怎样才能防止高血压晨峰
1.选择药物
如果清晨服用单一药物,次日醒后出现高血压晨峰,而其他时段血压正常,则可能是由于药物谷峰比值小于50%,即药物降压疗效持续时间不够长,可换用其他谷峰比值大于50%的长效降压药。
如果24小时各个时段血压水平都较高,可以加用另一种长效降压药,如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赖诺普利等)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等)基础上加服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等)。
如仍不满意,可再加服利尿剂(氢氯噻嗪)或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
一般来说药物联合使用后,在血压达标基础上都可控制高血压晨峰。对于有前列腺肥大的高血压患者可在睡前加服长效α-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等),这样既可治疗前列腺增生又可控制高血压晨峰。
但必须注意的是,无论是单药或联合用药均宜从小剂量开始,循序渐进,以防血压降得太低。
2.服药时间的调整
长效降压药一般在起床或者醒后服用。如果单药服用后出现高血压晨峰,其他时段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可将服药时间后移6~10小时,如仍出现高血压晨峰,则可在傍晚加服一次长效降压药。
但须注意的是,在调整服药时间前必须先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证实患者夜间血压下降不到白天的10%时才可使用上述方法,否则会使夜间血压下降过低,引起脏器血液灌输不足和脑梗死的发生。
以上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警惕“危险星期一”
有趣的是,有人观察到,中年上班族一周中与其他工作日(周二至周五)清晨血压水平相比,周一血压最高而且波动最大,因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也最高,称为“危险星期一”,这说明心理压力、交感神经兴奋是清晨高血压的一个原因,选择抑制交感神经的α受体阻滞剂或α、β受体阻滞剂,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都是有效的。
阅读延伸
清晨测血压注意3点
1.测清晨血压,最好在晨起服药前。降压药物已经开始起效,测出的血压值并不能真实反映血压的控制情况。如果患者服用的是短效降压药,药效并不能持续24小时,在第二天清晨服药前药物浓度已经很低,药效很弱,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因此,清晨服药之前测得的血压值才能真实反映当前的降压方案是否能控制好全天的血压,是有效进行血压管理进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点。
2.清晨血压,不要一起床就测。测量清晨血压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起床清醒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内,采用坐位进行测量。第二,在排空大小便的稳定状态下测量。第三,饭前测量。第四,服药前测量。也不能仅仅测量1次,最好测2次~3次。有时候第一次的血压值会比较高(特别是家庭血压测量),实际记录时可以把偏高那次去掉,把数值相近的两次取平均均值记录即可。
3.要在早餐前测量。因为早餐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这是的血压不代表患者的实际血压。此外,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为了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除了测量作为血压外,还要注意测量站立位血压。
前一篇:ACC前主席痛批“易损斑块”理念
后一篇:降压药吃久了,要换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