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压难控会致哮喘频发

(2017-04-16 11:00:34)
标签:

哮喘

高血压病

平喘

降压药

医生日志

分类: 医生日志

血压难控会致哮喘频发


    喘息性支气管炎(下简称喘支)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一种类型,常因感冒受凉而发病,反复咳喘为其特征,如合并高血压给治疗带来困难,甚至喘息加重或难以控制。近年来,陈爹爹喘支伴高血压,喘支发作越来越重不能有效控制,安康医院专家通过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家住汉南纱帽的61岁的陈爹爹,反复咳喘10余年再次发作1周于2017年1月24日以喘息性支气管炎收入院。患者8年来,受凉后容易出现喘息,起初服用平喘药如哮喘胶囊能缓解,偶尔出院治疗。近两年来发作频发,2015年出院5次,2016年住院7次,后来1月发作2次。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喘,咳白粘痰,胸闷、喘气,活动是加重,口服多索茶碱、消炎药,吸入沙丁胺醇喷雾剂只能获得暂时缓解。患高血压病5年,服用安内真或厄贝沙坦,血压控制不理想,血压波动160/110至150/90毫米汞柱。体检:慢性缺氧征,肥胖、呼吸性呼吸困难,颜面浮肿,桶状胸,两肺满布哮鸣音,心率86次/分,律齐,无杂音。腹部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诊断: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组。
    治疗:经过抗炎、平喘、降压等治疗,喘息明显好转,血压控制正常出院。
    随访:随访2月余,期间虽有感冒,吸入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每日2次,坚持服用降压药,病情稳定。原来这么长时间未发作是不可想象的
    专家点评
    喘支(哮喘)伴高血压在临床中经常见到,如果高血压不能有效控制会势必加重心肺负担,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喘息导致水钠潴留也可加重心脏负荷,以致喘息加重或不易控制,另高血压药物使用不当如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也会诱发哮喘,因此,喘支或哮喘患者应根据病人病情合理选择平喘或降压药物,才能取得好的疗效。陈爹爹喘支伴高血压多年,原来只是注重喘息的抗炎和平喘治疗,以致出现水钠潴留、血压不能有效控制,在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和螺内酯利尿剂控制血压至正常水平,同时予以抗感染、平喘综合治疗,效果就显而易见。
    喘支(哮喘)伴高血压用药物注意事项
  首选钙离子阻滞剂
  喘支(哮喘)伴高血压口服降压药首选钙离子阻滞剂,由于钙离子阻滞剂除可松弛血管平滑肌而起降压作用外,还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发挥平喘作用,故对哮喘伴高血压者十分有效。但钙离子拮抗剂可分为两类,一类叫做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这类药可增快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故对心率较快者不适宜,如硝苯地平(心痛定)、尼卡地平、尼群地平、费乐地平、尼索地平和尼鲁地平等;另一类叫做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这类药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慢心率,故最适宜哮喘伴高血压者,如维拉帕米(戊脉安)和地尔硫卓(硫氮卓酮)等。
  慎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高血压在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等的基础上,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十分适宜。但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会有咳嗽、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其中以咳嗽最为常见。本类药导致咳嗽的原因为增强支气管黏膜对物理、化学和炎症刺激的敏感性,故用药后出现症状。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卡托普利、赖诺普利、依那普利、苯纳普利(洛汀新)、培哚普利(雅施达)、西拉普利(抑平舒)、雷米普利(锐台)和福辛普利(蒙诺)等。如病情的确需要使用这类药,最好先选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作用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似,且上述不良反应较少。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药物有缬沙坦(代尔文)、氯沙坦(科索亚)、肯地沙坦(阿尔他)、艾地沙坦(可地尼)和洛沙坦(比洛斯)等。
  禁用β-受体拮抗剂
  高血压患者一般可使用β-受体拮抗剂,以使心率减慢、血管张力下降、神经递质释放减少、外周交感神经张力降低而起降压作用。需要提醒的是,β-受体拮抗剂有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的副作用,故可导致支气管痉挛,从而诱发或加剧哮喘。所以,β-受体拮抗剂禁用于单纯哮喘患者或高血压伴哮喘的患者。常用的β-受体拮抗剂有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倍他洛尔、比索洛尔和拉贝洛尔等。
  除此之外,喘支(哮喘)伴高血压用药的注意事项还有一些,例如:慎用镇静药如安定等以免抑制呼吸;慎用中成药如复方丹参片等和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以免对其中某些成分过敏而诱发哮喘,同时升高血压。另外,利尿药也应慎用,因可使呼吸道缺水和血液浓缩。因此对喘支(哮喘)伴高血压患者根据谨慎用药,必需在医生知道下用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