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日记:20100902
(2010-09-03 09:24:48)
标签:
高尔夫教学体育 |
1.Z,女子比赛4轮,估计比较累,需要做心理调整。今天赛后要嘱咐她做兴奋度调整。20分钟,“大”字呼吸。想想也很有意思,女人打完球,唠叨一些其他人的“讨厌”,八婆一下,也是一种心理调整。但不能鼓励,情境归因做多了,反而会产生不良自我暗示。
心理“能量”训练没有系统进行过,可能还不明白,如果应激被反复高度唤醒,疲劳是一定产生的。即使巡回赛一线球员,每轮比赛都会有2到3杆唤醒不足或过度唤醒。tomWatson在去年的the open上的“强到乱”的过程是个典型例子。讲义中可以引用。
观察到白云雁做精细练习。这姑娘7年前我承办公开赛时拿了冠军。我发的奖。不是因为有个照片一直贴在墙上,都忘了她摸样了。人长结实了。聊了几句,也观察了她的眼动过程,似乎,唤醒程度不足,较难调整出充分的兴奋程度,比赛中会表现为进攻性不足。或许是她成绩不太好的原因?比较起来,Z的性格更符合优秀运动员特征。
下周去日本,连续两个比赛,以现在体适能水平,强度太大了。每日早晚都要做静桩调整才行。
今日做了左腕-身体平衡,效果不错。估计比赛不会有大闪失。担心的是,距离被突然拔高许多,会不知所措。
2.L,感到满意,2天组装训练,已经可以进行自我对话,甚至显示出某种“痴迷”,这超过我的预期。归功于以前基础训练扎实。
场地训练表现不错,能完成肩胸分离。攻击性明显改善。driver距离开始减小到300内,表示可控性和实用性加强了。以后,实用距离增加要通过拉体能来实现。
训练的程序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没有“达标”,进行下一个,导致整体失败,返工,那样教练的水平就太差了。“训练进程操控”也是对教练心理的一种考验。心急吃不成热豆包。
许多业余球员,距离偶尔表现不错,就自以为自己可以参加300码俱乐部了。他们不知道,“距离与准确”的协调是多么难。女子职业的应用距离在240已经很不错了。男子距离,因为最近运动员型的球员越来越多,表现出较大的应用距离提高,达到300左右,一般也是280-290。事实上,应用距离和“能打多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维拉加斯承认,他业余时代开球距离比职业时代远多了。els也承认,他如果为了打距离,轻易可打到350,但他从来不在赛场上“打距离玩儿”。
这一点,其实最清楚的是那些国内球场的老球童们,他们知道,这些自称能打280码距离的朋友们,到底能打多远,又到底能打出什么成绩。
3.W,cultural shock,一句话解决问题。政治问题用政治手段去解决。想想几个人拿着杆晃来晃去的场景,真的很逗。
4.稳哥儿,总算是肩臂手动力链都贯通了。左侧还有问题,但可以通过自我对话来解决。
没办法的,没有早期的体育基本功,学会这个真不容易。总算可以操控器械了。身体动员方面,也得经历一下这个漫长痛苦的过程。谁让你孩提时代,不去好好搞搞走跑跳投呢?!
把身体各个环节的“大带小”工作时序,叫做什么“大肌肉带小肌肉”,实在是一种二把刀的说法。还要臆断一些“解释”出来?!正确的表达去查查运动医学书籍,大学一年级物理课本上也讲得很清楚。
曾经有过测量,上肢各环节(如被定义为“小肌肉”),对杆头速度贡献能够达到85%。所以,有人建议,业余球员不要学习职业球员那种挥杆,那等于是为了15%去牺牲85%,不理智。而,职业球员,为了将身体能力尽可能发挥,自然不能牺牲那15%。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曾经有过natural swing这个概念。就是,充分利用上肢到锁窝9个杠杆来尽快提高成绩的单轴挥杆。它是针对那些早期没有运动基础,成年后学球,又没有时间精力去彻底掌握“大带小”运动能力的爱好者,而设计的挥杆方式。很实用。
这些话题,都是训练学范畴的。无论你对挥杆的基本原理认识多么通透,不考虑如何让人这样的动物去掌握,也不考虑每一个个体的区别,还是无法做出正确的指导的。
稳哥要真正学会大带小的身体动觉,不是容易事,只能通过大量诱导练习来完成。在挥杆技能学习中去学习大带小,那是“二把刀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