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03月02日

(2010-03-02 14:14:24)
标签:

高尔夫

教学

体育

娱乐/八卦

知识/探索

老詹谈到控制,节选一些以前编制的训练方案中的内容如下。虽不是直接谈论“控制”,但多少与之相关,大概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理解“控制”。

 

...........

对于打击中心的认知是提高训练成绩的关键。但是,相较于其他项目,诸如网羽乒乓,高尔夫项目对打击中心的本体感知培训难度更大,时间更长,也有更为复杂的训练内容。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杆面太小,杆身太长;当然,最为主要的,还是应归因于器械复杂的外形。

 

打击中心有两个定义:一个是碰撞过程中,因器械固有频率构成的瞬间不动的共轭点。另一个是握杆处碰撞时所受约束力为零的点。

 

在鞭打过程中,我们更加看重对共轭点感知的培养,以免腕部的受力感破坏鞭打过程中动量的传递。而在短打推杆等精细控制过程中,以及通过自主障碍获得期望的线路控制时,对于“约束力为零”的点则需要进行感知培训,以免手部的受力,破坏触压点处指端神经对触球信息的向大脑传导。

 

球员训练的初级阶段,一般会因为球杆的外形影响,产生强烈的“平推”杆面的企图。当然,高尔夫球界大量的“杆面方正”的说法,以及对这个说法的误解,会强化球手的这个企图。一旦出现因“平推企图”造成的球杆失速,距离不足时,学习者将进行各种“用力”的努力,或进行动作、杆面调整等一系列无效的补偿努力。结果适得其反,slice等各种非期待的结果出现,同时,身体动作变得僵硬,不平衡,外观也非常不雅。也有不少人通过寻求“甜点大”的球杆,以期获得捷径。

 

我们知道,双手的特性决定了,双手不可能在平行平面上做同轴运动。因此,双手的转动只有可能在一个瞬时点达到切线方向的同向运动(速度方向一致)。为获得最大速度,同时避免“锤击”,需要大量的进行“手部内隐教育”的训练,以建立对这个瞬时点的人体运动知觉。

 

既然网羽等其他项目在器械掌握方面的训练,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至今也没有见过更有效地训练方法上的“创新”,我相信,高尔夫训练上,也同样没有更佳的方式。人类对运动的掌握过程和人类脑的思维方式,基本决定了这个过程是无法通过“看书”“思维推理”等过程来替代的。这是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当然,高尔夫训练方面的“创新”努力不是完全没有结果,比如洪发先生发明的塑性握把,J Kuykendall的四角大风扇等。不过,这些东西的实际效果,至少,我们还没有见到其对这项运动的明确贡献。另一方面,这些辅助教具与实际器械的差别,是否会造成负面的训练效果,也需要进行实测和论证。倒是有一个发明应该是比较有效地,就是Grover教授的“听觉”训练器。这东西因为调动了人体的一个重要感官-“耳朵”,来参与感知训练过程,至少,理论上是符合训练学原则的。

 

对打击中心的训练,目前实用的方案是变换器械的无球训练,单手分别抽击,双手分开持杆并在抽击最后用力阶段滑动合拢,等几种简单的诱导性训练方法。这些方法与鞭打诱导练习需要进行配合,将身体加速器械的运动记忆和最后出手阶段对器械纵轴的感知进行统一。特别要注意,球杆的纵轴,或称甜点线,与杆身不是合一的。

 

训练过程中,要允许受训进行反复试错,“泛化阶段“可以长些。时间较为充分的内隐学习可以对运动员长期的运动竞技生涯有更好的回报。我国现阶段运动员竞技能力低下,无法与世界一流球手竞争,与训练初期就没有消除推击和锤击的错误意识,以及手部训练匮乏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大量看到,活跃在国内巡回赛上的国内一线球员,仍然在通过身体补偿和对抗来实现平推,准确性差之外,距离差距更是显著。

 

训练后期,则要通过另一些目的和手段完全不同的握杆训练,教育手部对杆面运动过程建立理解和运动记忆,以达到可控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