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02月02日

(2010-02-02 00:00:00)
标签:

高尔夫

体育

教学

知识/探索

娱乐/八卦



http://s13/middle/4fd5d550t7e993516db3c&690

上面两张图来自于“追求完美挥杆”和Ralphman的“像职业一样挥杆”。代表上世纪90年代高尔夫科技的水平。

下面的几张则来源于“摩登时代”,是现时国外高尔夫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测试和分析手段。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研究深度的差别。

 

一方面,我们对国外的先进水平非常仰慕。另一方面,我们也不用自惭,或像不少人那样长吁短叹的:“中国高尔夫落后N年啊!”

 

去年参与组织了几次类似的测试。虽然这些测试都是试探和实验性的,并没有具体的成果。但至少,我知道我们的硬件水平并不落后。仅在北京一地,就有4个单位能做类似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实验和测试。设备和手段属于“国际水平”。

 

软件方面,比如生理、生物力学的分析、解释,和“指导性建议提出”等,我国虽然在高尔夫专项上没有积累和沉淀。但其他项目上的数据积累和经验,不少是国外都羡慕的。

 

常听到我们的香港和台湾同胞对中国高尔夫的发展指指点点的,甚至“挟洋人以自重”。他们当然有充分理由这样做。但是,中国的那51块金牌不是“韩国奥运会”那样“赖”出来的。许多项目,只要不是像足球那样胡搞,自“落后日韩,到追平,再到大幅超越”,不过是几年的事情。港台同胞对这个历史不是太清楚。

当然,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需要立即开始应用起来,同时借鉴其他项目上一些成功的经验。离2016时间不是太多了,如果管理者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请几个流浪老外来改善“鸡翅膀”,那么,成为“中国足球”也是可以期待的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我们虽然经验积累和文化沉淀不足,但我们没有历史的包袱。国外在长期发展历史中已经形成的体系和结论,有些已经被现代科技证明是有缺陷的和错误的。但出于维护机构和个人商业利益的考虑,这些错误仍然被努力维护着。我也偶然间发现,他们自己的训练,已经否定和弃置了一些错误理论,但对外却仍然信誓旦旦的宣传这些错误。

(最近又听到一桩:某位诚实的国外资深教练承认,重心转移的概念是错误的,重心的运动轨迹是个近似于圆的,水平方向的投影为一个封闭的8字,结束点是回复到起始点的。这里,重心的概念是人体总重心的概念,不是重量,也不是人体某个环节的重心。其实,我几乎从未听到他们谈什么“重心转移”,都是weight transfer,重量的传递。)

 

举个例子, “追求完美挥杆”和“swing like a Pro”,是上排两图的来源。依据当时的科研水平,这两部书都做出一个假设:髋关节和肩关节连线应该达到45°或以上,是高尔夫杆头速度的来源。原因“可能”是这两个位置角度差证明身体提供了“扭矩”。追求完美挥杆也提供了一个物理模型如图示,来对这个“扭矩”的假设进行说明:

 http://s14/middle/4fd5d550t7e997be6372d&690
从Homer Kelly开始,众多先贤们一脉相承地发展这个理论,直到Jim Mclean先生,更是将这个假设发展到成为“革命性发现”的地步,提出了X-factor,他主张:强烈地扭转肩连线,同时限制(refrain)髋连线的运动。

 

这个“伟大发现”被许多“教练”,尤其是我们国内的教练解释为:转肩!腰不要动!或者:转肩,拧紧腰,膝盖顶住.....

 

但是,下面的图示是现代高尔夫研究,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和即时信号捕捉分析所清楚记录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其他变量,双膝关节的连线,手臂肘腕的运动,以及髋膝踝关节角的变化...,。它显示,在这个x-factor形成的同时,还有至少11个角度差在同时形成,它们是相关的!实际上,挥杆者并不主动依赖限制髋关节的运动来达到形成这个X-factor。这个角度差是人体全面运动协调动作的结果。整个行为粗略表述,很像是“一边上摆躯干,一边倾斜地坐下来了”。那么,“扭矩”到哪里去了?

 http://s1/middle/4fd5d550t7ebcac85aab0&690

我们随意请教一个物理治疗师(甚至是按摩院的伙计们),都能了解到,如果髋部受限,肩连线可以转动的角度在20°,超级柔韧练习者(如杂技演员)大概可以达到30°。

http://s9/middle/4fd5d550t7e9982831158&690

 

45°或以上的相对转动是不可能的。那么,“扭矩”一说,就很可疑了。事实上,“完美挥杆”的扭转模型对于人造机械装置是正确的,而且可以提供极高的速度。但对于人体,几个关节不具备类似的自由度,无法在像这个机器一样同时在平行平面上旋转,并产生平面间的扭矩。所以,机械原理虽然不错,但“解剖学”上无法实现。

 

简单的数据测量和统计,甚至目测,我们都会发现目前巡回赛球手的上挥杆过程如此之快,即使driver,上挥自启动到顶点,不过是700-900毫秒的时间。并且,整个挥杆时间(启动-触球)都在900-1100毫秒内,这样短的时间内形成全身的“扭矩”(传说中的“拧干毛巾”),还要让这扭矩来做功加速杆头。大概只有超人才能做到。要扭干毛巾吗?这毛巾恐怕还是湿漉漉的吧。

 

事实上,一些根据“拧紧-释放”理论,发展出挥杆方式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例如stack tilt等。我也曾经就此进行过一些实际教学方面的实践,但因出现无法预见的各种麻烦,而最终放弃。最近听闻,TPI对ST方式进行了肌电测量,发现这个挥杆方式对腰、背部肌肉的损伤较大。另外,ST在绝对距离方面的缺陷更是这种挥杆的短板。

 

(倒是M Norman的单轴挥杆,利用到手臂、腕和胸大肌,背阔肌等可以在平行平面中旋转扭紧的特性,需要专门论述。)

 

有个有趣的现象,Mclean先生最近不再谈论“扭矩”。他将x-factor看做是一个指标,如果挥杆者在挥杆过程中出现肩连线和髋连线夹角正面投影大于45°的现象,(注意是“出现”,不是“主动做出”),这个挥杆可以打出远距离(power swing)。

 

到底什么是x-factor?研究过铁饼生物力学的人比较明白:躯干侧向上摆时,与下肢各环节相对运动的预张阶段产生的“扭紧”和蹬伸前期的“二次扭紧”,用于完成蹬伸准备和和形成身体超越器械,没有任何的新奇之处。与肩关节连线主动转动没有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0年01月30日
后一篇:2010年03月02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