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30日

标签:
高尔夫教学体育知识/探索文化 |
分类: 教学 |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常见于未经过系统、严谨、完整的科学“方法论”训练的人。这类人通常会有“自满自大”的问题,知道“一点点”就以为“什么都懂了”。所以我们应该记住:当你知道得越多,你会发现你不知道得还有更多。
当然,也有些属于“不知道”,却为了达到某种商业目的或者出于“自我安慰”的心理需要,叫嚷:“这个我懂!”
跟着王大师傅学了十来天club fitting,就出去“忽悠世界”,王大师傅嘴上笑笑,心里摇头,“随您的便”。但与王大师傅系出同门(北大物理系)的周老师执掌体大生物力学实验室,他带的研究生要是也这样,为了维护学校和学术的尊严,恐怕不会给他们学位。至于,学了一两年本科就“我很懂”了,恐怕要将你一脚踹出门墙。
建议多补习,多进修,特别是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要搞准确。
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别重视人体重心的概念,对于一个系统,将系统简化为重心,观察和测量重心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事物运动的本质。
挥杆时,杆头作为末端环节,其运动轨迹形成的平面无论如何“平”,与地面形成的倾角不会低于50°。事实上,目前巡回赛中出现的“新炮手”(young guns),如Holmes,Watson等,其平面都较为陡峭。所以,用于产生人体在水平面上旋转地肌肉做功,不可能大于垂直方向。一味去搞什么“扭腰”,还动员自己的学员去“扭”,恐怕是没有搞清运动学的基本概念造成的;或者错误理解了Mclean的X-factor。
http://s4/middle/4fd5d550t7e5e16b96fb3&690
http://s10/middle/4fd5d550t7e5e15ba6319&690
tiger woods:right foot
如果,一个运动员的柔韧性好,在上挥杆的躯干上摆过程中,即使下肢运动幅度较小,也可以形成较大的双肩关节连线和髋关节连线的夹角。以较小的身体运动幅度就可以完成下一步身体藕联过程的预张准备。如此以来,下挥起始的过渡阶段,这个夹角(x-factor)更迅速地加大,标示肌肉的向心收缩更迅速有力,藕联过程因此可以更加短暂地完成,以提供更大的加速度,同时核心区较小的运动幅度对保证运动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附加一句,同样的原因,柔韧性好的运动员在实施长打时可以采取较宽的站位,柔韧性不足,适得其反。)我们偶尔见到,老虎伍兹在进行超距离的长打时,会出现因为偶联过程太快,右侧下肢不能按常规跟从(右脚立不起来)的现象。这个现象在金和珍身上更属于“常见”。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让运动员去主动“扭腰”,或者有意的让下肢对抗上肢的上摆过程,正好破坏了人体的这个整体运动过程,持续的对抗让肌肉粘滞失去收缩做功能力,减小了杆头速度,肌肉的纤维走向与主要运动方向不一致,还要造成运动伤害。害人害己!
同样,蹬伸:人体重心加速下降获得地面的反作用力,之后迅速伸展的人体动作。存在于走跑跳投等一切运动形式中。与非专业人员望文生义而理解的“用脚蹬地”不是一个概念。给自己贴上“教练”的标签,还以biomechanics专家自居,居然连这个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请没有学过这个专业的朋友试着理解:一个跳远运动员,如果只是去用脚蹬踹踏板,别说跳远,恐怕要立即在沙坑里摔个狗啃泥。)同理,蹬地力,不是脚上用多少力去蹬地,而是在测力台上测定的人体施加于地面的力,减去体重;下肢关节角的变化时序和幅度是这个蹬伸过程的外在表现,可以用于测量完成这个过程的方式。
“右侧运动的视频解释”和“身体最硬的那一刻”完全理解后,可以专注于理解身体左侧的运动过程。发“身体左侧运动视频解释”连带els和Garcia的视频分析。注意几点:
1.
http://s6/middle/4fd5d550t7e5e2325e0b5&690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