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11日

标签:
高尔夫知识/探索教学时尚娱乐/八卦文化体育 |
儿子在读“万物简史”。网上热议该书翻译“恶心”,急忙调出来查询。
看看这个翻译:
Penzias and Wilson’s finding pushed our acquaintance with the visible universe to within half an inch of the sidewalk.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把我们对宇宙可见部分的认识在大厅的地板上推进了约1厘米。
这是什么他妈的东西?!让小孩读这样的译本,岂不是戕害少年儿童?!
(类似的“胡扯译法”还有很多。发现译本是广西接力出版社做的,气愤难当,午夜电话广西宣传部的朋友,大骂了一顿当出气。骂完也心里明白,宣传部门管不了出版社的商业行为,也管不了那些大大小小的“忽悠”们。)
再看看这个翻译:
Your weight should always be moving in the
direction when the clubhead is going
.
这又是什么译法?哪里谈到“重心”?weight=center of gravity?原文已经是含混不清的胡扯了,译文更是“锦上添花”!
再次想起孟涛和和有偿谈过的翻译笑话:
Tiger Woods won the US Masters :老虎棒子打赢了美国硕士们。
Descending blow:减速击球
如果因“不懂”而闹笑话,还有学懂的可能。不懂装懂,恐怕学懂的可能都没有了,只剩下忽悠别人兼带自我忽悠。
希特勒有段演讲:“…如果人民发现他们即使有数十亿马克,也只有挨饿的份儿,那他们一定会做出这个结论:我们不能再听命于一个建筑在骗人的多数决定的玩意儿上面的国家了:我们需要独裁。”
这就是典型的大忽悠的“语法”:先来一句说到你心坎儿里的话,等你的思维被他的语言引导后,马上来那么一句毫无逻辑关系的结论。听者立即放弃最普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呼:“嗨!希特勒”。
所以,建议朋友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任何权威,或疑似权威,其“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结论,都运用一下您所学的知识和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考下,或者验证下。无论如何,多想想吧。
“刹车”兄谈到的平面问题,
1.可以负责任地回答:我不是权威,我不知道答案。
2.可以负责任地回答:您那两张图所画的两个“平面”肯定不是一类的东西。因为,仅仅凭咱的“肉眼”,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套在脖子上,一个从胸口那里切过去了。
3.反过来请教一下:据我所知,人类属于“任务型”的动物,工作目的明确了,着手去做。您刹车兄为什么要搞清这些“平面”的概念呢?这些对您挥杆技术提高会有帮助,是吗?
我比较偏执些:任何概念,不管是什么级别的“大师”、“权威”提出来的,都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任何结论,或者看看这些结论的推导过程是否符合逻辑,或者看看是否有足够的、符合科学采样和分析方法的数据来支持;最后,还要想想这些概念、结论等等,是否有实际的作用。
所以我不是“权威”,更多的是个怀疑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
据我所知(知道的非常少),本侯根提出过平面(那个套在脖子上的),TGM谈的平面更多(见附图),有plane,plane line-confusion and direction,plane of Motion,…sweet spot plane, clubshaft plane, inclined plane ; Jim Hardy提出过肩平面,杆身平面,…总之,平面很多很多。
不幸的是,对于这些概念,具体说是几何数据,我至今也没有找到其明确的物理意义,更遑论推导出实用的训练指导意义。
尤其是您谈到1ps和2ps,我记得这个东西还是两年前我博客中最早记录的。hardy的结论是:有两种挥杆,分别叫做1ps和2ps,这两种不分好坏,也互不相容。不过,自Hardy2004年提出这个东东后,5年了,仍未见有任何的科学实验,甚至是统计学文献来证明他的结论,即使是完全数理逻辑推理的文章也没见过一篇。
后来没办法,只好和有偿等朋友一起将rotator ,swinger这些东西硬套在1ps,2ps这个概念上,搞了些“科学地发展了伟大的hardy理论”。可是问题又来了,rotator,swinger又到底是什么呢?这两个概念有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统计学涵义呢?
有两个东西比较对我胃口,69年出版的“追求完美挥杆”,写书的一群科研工作者希望创立一个“挥杆平面”的概念,并以之为基础建立一个挥杆的研究模型。他们获得了些结论,但自己也声明,这个模型和结论是“一次探索”,是“需要验证的”,“远远不足的”。有意思的是,他们考察了当时多位优秀球员的实际杆头轨迹和杆身运动轨迹,发现:没有具备统计意义的“相同的平面”。简单说,就是每个人的“平面”,无论是上挥杆还是下挥杆,都不一样。
还有两位德国科学家,闲来无事,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得到一个结论:上挥杆和下挥杆不应该在同一个平面上。然后呢,….又没有下文了。
至于俺自己,闲来无事,也整了不少视频资料,用软件画“平面”来玩儿,画了几百个了,可惜仍然没有得到任何伟大的“启示”。所以,俺画平面的手艺不错,刹车兄如果乐意,俺帮您画画您的“平面”们,而且保证能找到和您的平面八九不离十的职业高手挥杆来吻合您,让你“龙颜大悦”。
有偿兄倒是和我提过:他可以提供两种不同挥杆的物理模型。但这家伙可能忙着玩音响去了。如果他提出模型,我一定去上仪器,找样本来进行实验,如果能够得到可信的和可重复的结论,将会是“对高尔夫事业巨大的贡献”。
不如看看这些分析方法:肌电图,测力台,…
比如:图一和仪器记录数据显示,左右脚下最大蹬地力发生时间比较接近,触球期间总冲量31.14NS,挥杆效率比较高。击球距离的潜力也比较大。反之,图二的挥杆者是右脚用完了,用左脚,触球段总冲量只有24NS,属于在玩“金鸡独立”或“三步上篮”,小心别闪了腰。
又比如:图三的挥杆者,全身肌肉群参与运动较为全面,各个肌肉群工作延续时间较为平均,触球后肌肉停止做功,说明没有浪费力量,很平衡。
图四所示的挥杆者,全身肌肉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还有不少“只旁观,不干活”的。已经触球完成了,还有不少肌肉在忙碌地工作着。可能,这些肌肉或者是在设法找回失去了的身体平衡(以免摔一跟头),或者在故意作出“收杆”的pose,用来拍个“写真”,抑或:触球结束了,还要在伟大导师们的指引下,来个“送杆”之类的美丽动作。
(球与杆面是非完全弹性碰撞,接触时间万分之五秒,这过程与扫帚扫到灰尘没有多大区别:一碰就跑了。送杆?不如送去环卫局扫大街,体验下清洁工人的辛苦,看看您是否每扫下地之后,还“送扫帚”。)
http://s10/middle/4fd5d550t7cdf9bc1761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