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果岭14 要死 果岭!!

(2009-10-20 02:37:54)
标签:

高尔夫

休闲

时尚

娱乐/八卦

娱乐

看到加州水郡“果岭14”活动的公告(果岭速度调整到14状态下的高手论剑),第一反应是:“1 4 - 要死”。

其一,这样快的果岭岂不“要人命”;

其二,将果岭调整到这么快,果岭养护方面也够“要命”了。水郡在京城一向以果岭建设和养护优异著称。所以有此“不怕死“的胆量。

 

 

(一个题外话:业内私下讨论时,有过这样的妙论:球道养护可以偷懒,果岭养好就行;球道建设可以马马虎虎,只要果岭建得有意思,就是个有意思的球场。当然,水郡在球道方面并不是马马虎虎。韩教授夸过:“北京最好的草坪养护。”)

 

兴奋后,随即做了几件事:

1.       急忙推荐几个高人朋友去参加“要死”活动,体验下“要死”的感觉。

2.       抓住我们球场的草坪总监老曾,问:“你记得国内哪个球会能够并且敢于将果岭速度调到14?”答案:据他所知,除昆明外,唯有九龙湖(老曾以前在九龙湖就职)搞过一次。果岭的老鹰草剪低到2.4,再压上2遍。我急忙又追问:“那帮打球的人什么反应?”。老曾不语,哈哈大笑。

3.       羡慕!学生没有这样好的福气,可以去北京体验这种,未来多半会在职业生涯中大量经历的“战场”。他们没钱去北京练习;活动本身也规定:职业或参加职业学习的人员不能参赛。

 

当然,思维最后还是回归到果岭技术的教学和训练问题:

 

果岭技术,包括三个专项技术,即:果岭推杆,果岭边短杆处理,果岭卫护沙坑的处理。外加一项竞技技术,攻击果岭的落点和停点的选择(预知果岭设计分区,坡度走向,硬度速度,风力风向,个人能力,并根据这些因素,而非旗杆位置进攻果岭的战术)。这些技术、战术皆属于“精细控制”学习的范畴。

 

每当谈及精细控制技术学习时,总有一个场景在脑中挥之不去:某日,大白鲨诺曼接受采访,宣称:“我从来没有出现过三推!”记者于是立即播放录像,指出:你大白鲨在某年月日某比赛中某洞三推,有录像为证。大白鲨头一摇:“那个不是我”。

 

这位老大如此“赖账”?!其实,这恰恰是他过人之处。我们知道,在运动学习和竞技中,运动心理学原则是,保持并强化正面记忆,删除负面记忆。大白鲨做得很好,自我强化2推的信心和影像,对3推的负面影像则视而不见。

 

精细控制的学习、训练和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主线,并非学习各种炫目的击球技术,而是“运动心理学”的广泛运用。这包括训练心理学,它为有效学习和训练提供保障;和竞技心理学,为提高竞技能力,使习得的技术正常发挥而进行心理训练。

 

训练的另一个原则是,长期性。要让大脑和脊髓内的神经元通过长期的,多个不同时间段内,反复的,大量的内隐学习,才能建立神经元稳定的连接,构成可以使用的程序来产生可抗干扰的运动技术。一般的线路几何分析能力只是其中一个比例不大的学习内容,在实战中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在速度达到11以上的快速果岭上,单纯依赖“看线”,甚至依赖球童“摆线”,那还是要死的。)

 

面对我们的“14 要死”,即使是一众江湖高人,毕竟没有经过“射击运动员”或“狙击兵”式的严格系统心理训练。免不了会有些“发怵”。到是有几个简单练习方法,比较符合运动心理学的原则,或许可以起到“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作用。

1.       用多个乒乓球,在练习果岭进行切推练习。乒乓受击打时,对不同的触球会有较高尔夫球更明确的效果反应。反复观察这些反应,可以提高控制能力。练习时,一定要变换目标,绝不要在一个固定的击球点,对一个固定的目标进行重复练习。比如,在果岭上设个目标标识,从不同距离和不同方向进行切推,即使某一次切推效果不理想,也不要立即重复,而是要做下一个位置的练习。如此,可以更快地建立速度和方向感知能力。(要知道,比赛时,你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打下一杆。)

2.       以两手拇指中指和食指(前三指)分别轻轻捏住一个球,不断变换方向和距离抛掷,观察球的运动过程,同时以手指感知球的质感(重量和形状)。练习中,尽可能地用前三指将球“护送”到目标,即使球已经离手,也可设法想象一个“看不见的手”在护送球落向目标。不可随意的“甩”或“丢”。最好,找个同伴面对面互相手抛,这样,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观察球的运动过程,在右脑产生更明确清晰的表象记忆。

3.       大量进行对目标和球运动轨迹的感知表象过程,徒手或持杆模拟击球和击球效果。击球前反复地“演电影”,看到球滚向球洞,听到球“咚咚”落进球洞清脆的声音,直到“电影”的影像完整清晰。

4.       有些人习惯“站稳”后做长时间(一般超过4秒,甚至10余秒)的站立准备,眼睛死死盯球,这会使注意定向变得非常狭窄,导致忘记了工作目标:球进洞。此时,所有预先设想的动作幅度,力气速度等,全部失效。一个无氧运动可能已经变成了“欠氧运动”,血压上升,身体僵硬。虽然看起来你的身体是静止的,但运动医学家仍然会把这个状态归类为“战栗”。

    建议是,表象结束后,立即信心满怀地将“电影”中的场景变成现实。呼吸的调整方面,可以参考射击运动员的办法,一次深呼吸后,深吸气,呼出约三分之二,屏气,完成任务。如此,即保证供氧,也可去除身体重心因呼吸而产生的细微运动。

 

当然,参加活动的每一位高人,无不经过长期的“自发”训练,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工作程序(神经元键早就连接好了)。在这些程序作用下,运动技术未必完全合理,但已经可以达到一定的实用水平。因此,上述这些方法未必管用。所以,“不妨试试”,也许是对这些练习方法的更合理回应。

 

附言:旅游卫视高尔夫节目有个广告,总是念叨:“三推是他的致命弱点”。建议改改。这种念叨听多了,指挥动作完成的右脑中产生的并非“三推是弱点”这样逻辑完整的指令,而是“三推”的影像。然后凭这个影像去指挥你身体完成三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09年10月16日
后一篇:2009年11月11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