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岭14 要死 果岭!!
(2009-10-20 02:37:54)
标签:
高尔夫休闲时尚娱乐/八卦娱乐 |
看到加州水郡“果岭14”活动的公告(果岭速度调整到14状态下的高手论剑),第一反应是:“1 4 - 要死”。
其一,这样快的果岭岂不“要人命”;
其二,将果岭调整到这么快,果岭养护方面也够“要命”了。水郡在京城一向以果岭建设和养护优异著称。所以有此“不怕死“的胆量。
(一个题外话:业内私下讨论时,有过这样的妙论:球道养护可以偷懒,果岭养好就行;球道建设可以马马虎虎,只要果岭建得有意思,就是个有意思的球场。当然,水郡在球道方面并不是马马虎虎。韩教授夸过:“北京最好的草坪养护。”)
兴奋后,随即做了几件事:
1.
2.
3.
当然,思维最后还是回归到果岭技术的教学和训练问题:
果岭技术,包括三个专项技术,即:果岭推杆,果岭边短杆处理,果岭卫护沙坑的处理。外加一项竞技技术,攻击果岭的落点和停点的选择(预知果岭设计分区,坡度走向,硬度速度,风力风向,个人能力,并根据这些因素,而非旗杆位置进攻果岭的战术)。这些技术、战术皆属于“精细控制”学习的范畴。
每当谈及精细控制技术学习时,总有一个场景在脑中挥之不去:某日,大白鲨诺曼接受采访,宣称:“我从来没有出现过三推!”记者于是立即播放录像,指出:你大白鲨在某年月日某比赛中某洞三推,有录像为证。大白鲨头一摇:“那个不是我”。
这位老大如此“赖账”?!其实,这恰恰是他过人之处。我们知道,在运动学习和竞技中,运动心理学原则是,保持并强化正面记忆,删除负面记忆。大白鲨做得很好,自我强化2推的信心和影像,对3推的负面影像则视而不见。
精细控制的学习、训练和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主线,并非学习各种炫目的击球技术,而是“运动心理学”的广泛运用。这包括训练心理学,它为有效学习和训练提供保障;和竞技心理学,为提高竞技能力,使习得的技术正常发挥而进行心理训练。
训练的另一个原则是,长期性。要让大脑和脊髓内的神经元通过长期的,多个不同时间段内,反复的,大量的内隐学习,才能建立神经元稳定的连接,构成可以使用的程序来产生可抗干扰的运动技术。一般的线路几何分析能力只是其中一个比例不大的学习内容,在实战中是远远不够的。
面对我们的“14 要死”,即使是一众江湖高人,毕竟没有经过“射击运动员”或“狙击兵”式的严格系统心理训练。免不了会有些“发怵”。到是有几个简单练习方法,比较符合运动心理学的原则,或许可以起到“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作用。
1.
2.
3.
4.
当然,参加活动的每一位高人,无不经过长期的“自发”训练,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工作程序(神经元键早就连接好了)。在这些程序作用下,运动技术未必完全合理,但已经可以达到一定的实用水平。因此,上述这些方法未必管用。所以,“不妨试试”,也许是对这些练习方法的更合理回应。
附言:旅游卫视高尔夫节目有个广告,总是念叨:“三推是他的致命弱点”。建议改改。这种念叨听多了,指挥动作完成的右脑中产生的并非“三推是弱点”这样逻辑完整的指令,而是“三推”的影像。然后凭这个影像去指挥你身体完成三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