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1日
(2009-11-11 15:21:18)
标签:
高尔夫娱乐休闲杂谈体育青少年 |
学生从汇丰赛观赛回来。因为年轻,不免气苦:“中国观众怎么都这样啊?!我要是被人这样看,一定崩溃。”
估计,老虎是被当做类似于马王堆出土女尸那样的神迹,被国人好好地“看”了一回。
众人是用什么样的目光去“看”?让人想起阿Q正传中那些观看斩头的眼睛。
(当然,即当世界第一,自然也有“责任”满足人们观看和膜拜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真比不上咱,去“要死果岭”做观察员,见证了这个中国高尔夫历史上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的事件。还看了一幕幕好玩极了的笑剧。
等老周回来,要请教他:怎么将果岭植草密度做到这样大,还能不死不病?(这和云南球场或汇丰赛上,用本特草做的那种快速"软"果岭可不是一回事。)
果岭14活动,应该记录的事情很多。等到静下心来,好好回味,再做详细笔记。
近几日,有些对话和故事挺好,记录下来。
用…打球?
(如果不预先采取屈膝的平衡措施,拿个水杯都要费力维持身体平衡,或者摔个跟头。通常,人们不会去思考和意识到“应该先屈膝”的问题。)
用什么打球?“用球杆打球”,总不会错吧。
学习技术与接受训练
摘录一段学生周训练总结和老师的评讲:
总结:“…..又加深了很多理解。在这几天中也认识到很多不足的地方,还是太心急了,把太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专项上了,其他的练习完成的质量就没那么好,以后要更认真专注的完成别的训练内容那样才能更系统的提高。”
评讲:….以往你以为学好“技术”,就能打好球。这是完全不对的。高尔夫运动技术没有什么了不起。关键是要具备能力:一个运动员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
感知能力:….
器械使用能力:要能够比一般人具备更准确,更简单,更自动化的挥舞“一个棍子”的能力。
绝对力量:保证你比其他人挥动得快。
耐力:保证你比别人坚持得久。
心理能力:保证有压力时,你还能正常挥舞那个棍子。
有了以上能力,你自然就学会了基本挥杆技术,而更高级的技术,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做到“熟”而“生巧”。到那个时候,别人可以提醒你,但更多的是你自己不经意地就“发明”了自己的专有技术。没准,那时候,一班人来模仿你,其实,根本不可能模仿得到。因为你自己可能都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所以,你的任务不是去学什么挥杆,而是通过训练,得到能力。训练的逻辑是:你本来不具备这个能力,给你一个负荷,刺激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会“应激”,之后会产生结构性的改变。减去负荷后,你的身体就具备能力了。这些能力不只是体能上的,也包括感知能力和心理能力。
由这段师生对话联想到,我们还是有不少人,从来就没有在思想上做好“接受训练”的准备。他们认为,所谓高尔夫学习就是“学习技术”。
前些天和老杨聊天,老杨03年才开始学球,05就考得职业牌照。问他:怎么进步那么快?原来,10多岁,老杨已经是游泳的省队运动员了。近些年,师从名师,不辍学习太极拳。将这些运动员的能力迁移到高尔夫上,自然进步快。的确,他在高尔夫方面只有2年的专项学习,但自“选材-体能-心理-智力”,都是经过体育运动方面系统完整的训练的,所以,与其说“只学了2年”,实际上,不知经过多少年,也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和社会力量,才有这个结果。
我们许许多多的圈内人,自己就从来没有把高尔夫当成体育项目。多数现役球员,因为中国高尔夫的发展过程所提供的特殊机会(类似于本侯根时代:球童做起),而成为高尔夫球界的人物。他们的思维中,只有技术的学习,没有人曾告诉过他们,“训练”与“学习”的差别。一些退役的运动员,也忘记了(或者根本就没有领悟到这个过程的实质)作为“运动员”所经历的长期艰苦训练。
如今,入奥了,再也没有理由说:“我是打高尔夫的,我不是运动员”了吧?!
另一角度来看: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