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11月11日

(2009-11-11 15:21:18)
标签:

高尔夫

娱乐

休闲

杂谈

体育

青少年

学生从汇丰赛观赛回来。因为年轻,不免气苦:“中国观众怎么都这样啊?!我要是被人这样看,一定崩溃。”

 

估计,老虎是被当做类似于马王堆出土女尸那样的神迹,被国人好好地“看”了一回。

众人是用什么样的目光去“看”?让人想起阿Q正传中那些观看斩头的眼睛。

(当然,即当世界第一,自然也有“责任”满足人们观看和膜拜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真比不上咱,去“要死果岭”做观察员,见证了这个中国高尔夫历史上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的事件。还看了一幕幕好玩极了的笑剧。

 

等老周回来,要请教他:怎么将果岭植草密度做到这样大,还能不死不病?(这和云南球场或汇丰赛上,用本特草做的那种快速"软"果岭可不是一回事。)

 

果岭14活动,应该记录的事情很多。等到静下心来,好好回味,再做详细笔记。

 

近几日,有些对话和故事挺好,记录下来。

 

用…打球?

       A:“老师,我以前感觉用下半身打球,现在感觉是用上半身打球?您说对不对?”

       B:“哪里算是上半身,哪里算下半身?”

       A:“嗯…,大概腰带以上算上半身,腰带以下算下半身。”

       B:“除了胸口扎着武装带,迈步走向新时代之外,一般人的腰带通常扎在髂骨上缘。从双肩到髂骨,一直往下,沿腹股沟,到你老二那里的耻骨联合处,都是人体的躯干。躯干之外,挂着你的大腿和胳膊,就是四肢。躯干的上端,从锁骨到你的髂骨,上下躯干之间可以拧转的角度大约是15°,柔韧好的,或许可以达到20°。不信,把你髂骨扶住不动,看你能否转动你的上半身?….既然动不了多少,你想想看,你是上半身打球还是下半身打球?”

       “还有,做个试验:这桌上有杯水,你弯腰拿起来。…你是用上半身拿起来的,还是下半身?”

       A:“用手拿起来,当然是上半身。”

       B:“没错。可是,你动手拿前,往前屈了下膝盖,你知道吗?如果用肌电测试,你拿起水杯的动作,很可能最先被启动的肌肉是你下半身小腿上的腓肠肌

 

(如果不预先采取屈膝的平衡措施,拿个水杯都要费力维持身体平衡,或者摔个跟头。通常,人们不会去思考和意识到“应该先屈膝”的问题。)

 

       打球,或者任何体育运动项目,甚至是任何日常生活中人体的运动,都是全身肌肉协作的结果。所以,“上、下半身打球”的感觉恐怕都是错觉,是思维随意解释身体内外的感觉信号的结果。何况,“上下半身”是什么?定义本就不清不楚。

 

       由此,联想到,“用身体打球”,“用手打球”,“用脑打球”,…等等说法,不论是高尔夫历史上“牛人们的箴言”也好,还是“约定俗成”也好,实际应用起来,乱得很。练习场上,某位高人一句“你是用手打球,应该用身体打球”的哼哼教毁,必定把听者吓个半死。

 

       到底用什么打球?也许,因为髂腰肌自腰椎而下连接大腿,承上启下,是重要的“高尔夫肌肉”,这髂腰肌位置正好在腹股沟到阴部,所以,某日您要是听到“用老二打球”的妙论,一点儿也不用惊讶。

 

用什么打球?“用球杆打球”,总不会错吧。

 

学习技术与接受训练

 

摘录一段学生周训练总结和老师的评讲:

 

总结:“…..又加深了很多理解。在这几天中也认识到很多不足的地方,还是太心急了,把太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专项上了,其他的练习完成的质量就没那么好,以后要更认真专注的完成别的训练内容那样才能更系统的提高。”

 

评讲:….以往你以为学好“技术”,就能打好球。这是完全不对的。高尔夫运动技术没有什么了不起。关键是要具备能力:一个运动员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

 

感知能力:….

器械使用能力:要能够比一般人具备更准确,更简单,更自动化的挥舞“一个棍子”的能力。

绝对力量:保证你比其他人挥动得快。

耐力:保证你比别人坚持得久。

心理能力:保证有压力时,你还能正常挥舞那个棍子。

 

有了以上能力,你自然就学会了基本挥杆技术,而更高级的技术,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做到“熟”而“生巧”。到那个时候,别人可以提醒你,但更多的是你自己不经意地就“发明”了自己的专有技术。没准,那时候,一班人来模仿你,其实,根本不可能模仿得到。因为你自己可能都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所以,你的任务不是去学什么挥杆,而是通过训练,得到能力。训练的逻辑是:你本来不具备这个能力,给你一个负荷,刺激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会“应激”,之后会产生结构性的改变。减去负荷后,你的身体就具备能力了。这些能力不只是体能上的,也包括感知能力和心理能力。

 

       评讲中的谈话,没那么严谨,主旨是

     以后注意:把精力老老实实地放在提高自己的基本能力上,不要去担心什么“技术”。更不要有“有了技术可以赢比赛”的急功近利的想法。”

 

由这段师生对话联想到,我们还是有不少人,从来就没有在思想上做好“接受训练”的准备。他们认为,所谓高尔夫学习就是“学习技术”。

 

前些天和老杨聊天,老杨03年才开始学球,05就考得职业牌照。问他:怎么进步那么快?原来,10多岁,老杨已经是游泳的省队运动员了。近些年,师从名师,不辍学习太极拳。将这些运动员的能力迁移到高尔夫上,自然进步快。的确,他在高尔夫方面只有2年的专项学习,但自“选材-体能-心理-智力”,都是经过体育运动方面系统完整的训练的,所以,与其说“只学了2年”,实际上,不知经过多少年,也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和社会力量,才有这个结果。

 

我们许许多多的圈内人,自己就从来没有把高尔夫当成体育项目。多数现役球员,因为中国高尔夫的发展过程所提供的特殊机会(类似于本侯根时代:球童做起),而成为高尔夫球界的人物。他们的思维中,只有技术的学习,没有人曾告诉过他们,“训练”与“学习”的差别。一些退役的运动员,也忘记了(或者根本就没有领悟到这个过程的实质)作为“运动员”所经历的长期艰苦训练。

 

如今,入奥了,再也没有理由说:“我是打高尔夫的,我不是运动员”了吧?!

 

另一角度来看:

1.       我国体育的传统是所谓多级筛选淘汰、国家投资的“举国体制”。姑且不论体制的优劣,目前的不官不民体制,能否培养出“运动员”?甚或去“参赛夺牌”?

2.       专业学习高尔夫的人是否已经做好了以“运动员”为职业的心理准备。

3.       打算开始专业学习的人,自己想想,也看看自己的身板儿,是否够格当个“运动员”。

4.       家长们,也可以想想,一个运动员,“Athletes”!? 到底是否是你们希望你们的子女所从事的职业?他们适合这个职业吗?一个运动员,特别是那些希望取得成就的运动员,所需要“糟得罪”,可以肯定地说,比“读书考大学”要大得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