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关节”的问题,对于教练来说,还是要在理论方面弄得更清楚些好:
理论依据:
1.
肌肉以关节为支点,和骨骼一起构成杠杆结构,肌肉收缩,人体发生运动。特别留意:关节只是“支点”!!其自身是无法“用力”的。(所以,“转肩”这个词,使用时要非常小心,它有误导性。肩关节(还有肩锁关节)自己是转不了的,肌肉收缩以肩关节为支点时,构成“转肩”,但“转肩”的结果仅仅是各种手臂的各种运动,包括抬起、后摆或内外旋。肩关节自身的位移,则是胸腔等躯干位移产生的。)
2.
人体关节的形态大约分为6种:铰链关节,滑动关节,鞍状关节,轴状关节,球面关节,球窝关节。球面关节和球窝关节具备三个方向的自由度,很灵活。人体的两个髋关节为球面关节;而两个肩关节为球窝关节。这四个关节也是人体躯干与四肢的连接点。通过这四个关节,躯干肌肉和附肢肌肉发生连接。
如果限制这四个关节的自由度,人体会大量失去运动能力。简要看看它们的形状。

3.
大脑中左脑的意识、思维,是经常“撒谎”的。相对来说,右脑是实事求是的。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因为各种畏惧感的存在,人体会做出无谓的紧张,大脑却将这些“紧张的肌肉”解释为稳定;大脑也经常将没有意义并且有害的自身对抗和克服对抗的行为解释为“蓄力和用力”。
4.
“错误的练习不如不练”:任何一次错误的运动都会强化神经元连接键的键鞘,产生记忆,很难修正。这也是“运动学习”和“运动训练”这两者的关键差别。“训练”,是通过大量反复的正确练习,不断强化右脑的记忆程序过程。
“学习”,比如,“找著名PGA教练上课改动作”等等,更多是商业行为,如果没有将“上课”学到的内容进行大量练习,这课就一定是“白上”了:以前已经习得的动作改不掉,新的动作也形成不了本体记忆。同时,因为,上课所获得的知识,尤其是形象图示,经常被大脑误解和误读;再者,任何单一运动细节都是身体各个环节运动协作的结果,只是练习上课学习的某一运动环节的运动细节,其他的环节可能并没有配合;所以,即使大量练习,没有教练员长时间的、系统的监督管理,“练错”的机会非常大。
题外话:许多小球员,诚惶诚恐,耗时耗钱,去拜望著名教练“上课”,结果是“不会打了”。也有不少商业中介机构,以取得“著名教练”配合为其核心商业模式,通过安排学球的青少年等,去拜见“圣人”来取得商业利益。
似乎曾雅妮的家长比较明智。
挥杆中,最常发生的错误包括:
将髂骨和髋关节在站位时就通过肌肉紧张来固定,使之失去自由度,自我意识感觉“很稳定”。
1.
为达到这种紧张,一系列的肌肉,尤其是骶棘肌需要等长伸屈。殊不知,这样“稳定”的结果,身体开始运动时恰恰失去了稳定,挥杆者要为这种失去的稳定重新获得平衡,不断驱动神经元-肌肉等等,进行补偿,耗费虚功。
2.
同时,大脑会对自己“撒谎”说:“我在用力击球”。
3.
外观上,整个髋部在左右摇摆中侧移和拧转形成呼啦圈式的自我对抗。此时,不少爱好者将会根据参考书来自我安慰:这是“重心转移”。进而强化这些对抗行为。很难进行修正。(又:人体重心与远端环节的运动轨迹实际上是一致的,杆头甜点做为远端环节质心与身体重心的移动轨迹是不共面同轴的。所以,重心的运动其实是个圆周运动。这也是判断挥杆合理性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人体重心运动轨迹测定,比较杆头的轨迹,大致可以判断挥杆的效率。)
4.
站位时,背部的s型出现。(教练在判读时,要注意区别人体腰椎的自然曲度和非自然地绷紧行为。男女有别,女性的自然曲度较大。)
5.
大量骶棘肌的运动伤害产生。
6.
对挥杆和击球效果的影响,不多说吧。一句话,没什么好结果!
将肩关节锁定使之失去自由度。自我意识是,“我要用手臂来大力抡杆了”。
1.
挥杆尚未开始,因虚假稳定的心理需要,许多人会绷紧固化肩关节。此时,肩袖和上臂肌肉长时间等长收缩,早已产生疲劳而失去收缩做功能力了。即:“还没打球呢,力气就用完了。”许多未经训练的业余爱好者,受“左臂要直”的影响,挥杆开始前,即将左臂“绷成一个铁棍”。
2.
肩关节错误锁死的错误,是经常被错误的教学方式来强化的。例如,某些教学中要求学生双臂夹紧胸部,甚至通过腋下夹毛巾等来固化夹紧概念。许多教练并不明白,腋下毛巾等手段可以作为肩臂三角动力链协同工作的检验手段,根本不适合用于教授初学者。他们将在“夹紧”这个暗示下,驱动大量的肌肉来固定那个只是作为检验手段的“毛巾”,反而破坏挥杆的运动链传递过程。如果握杆和肩臂三角的连接正确,毛巾自然不会掉。
即使在职业化的训练过程中,这个方法也因干扰人体本体感知的确立,而很难成为好的训练手段。
3.
效果方面:造成肩部的运动伤害,甚至造成无法继续训练。除了强调此点外,其余也是一句话,没什么好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