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巧的手:
握杆训练需要完成的任务很多,不太可能经过几周的单手挥动练习就能完成。随着各个训练科目的开展,手的感知控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同时,手的训练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能停顿,要持续不断。记住一个著名的“故事”:侯根即使获得最大的职业成就,每天也要做握杆练习10几分钟,保持手对器械感知的灵敏性。
所以,不能冀望在一个短时间获得“灵巧的手”,随着其他科目的开始,还会有新的手部练习内容和方法给你。
同时,急于求成也会欲速不达。我那里的大刘带学生时,为尽快提高手部运动知觉,让几个学生每天做1500次左手全挥杆。这样很容易构成运动伤害,同时完全无意识的行为,对构成运动知觉是否有效也很可疑。我虽然对此摇头,但当时为积累教学经验,并没制止。大刘另外一个说法也让我动心:如果学生不能坚持完成这样枯燥的训练,说明他们不够坚韧,毅力不够当运动员。呵呵,可怜这几个学生做了实验用的“小白鼠”。
不过,先简略了解下“手-握杆”训练的重要性和训练目的,对善于思考的人或许有帮助,至少“加强动机”吧。
手部集中了人体全部神经末梢的22%,是大脑获得信息最重要的感知器。(Dr.Shepherd:Neurobiology)
我们看看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躯体中,对应的手部区域所占用的比例(摘自:简明运动生理学)
由此,可见手对运动知觉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手指正确、完整、清晰地传递球杆运动和触球信息于大脑,大脑才能发出指令于身体各个运动环节,构成正确的挥杆动作;另一方面,开发手的运动知觉,对于建立身体各环节正确运动的训练过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几乎所有持器械的运动项目都是从开发手的运动知觉开始的。比如:篮球的“球性”培养,大量进行拍球,转球,持球围绕身体旋转等。羽毛球网球学习初期的空挥,手指转拍等。偏偏到了高尔夫,教学就变成了“挥杆平面”“outsidein”等等“几何派”了。试想,没有手的灵敏感知,靠看名人录像等寻找什么挥杆平面,那真是“拿人不当人”了。
简单说说手的训练内容:
1.
基础握杆:前三指和后三指分别对杆头重量和位置的感知练习,即:持笔训练。它关系到手到脑的两条传感神经(尺桡)通道的建立。目前的握杆教学自开始,就只教形式,忽视内容,“强势弱势”等等向学生胡乱灌输概念,徒乱其心。
2.
手指对杆头甜点线的感知:球杆在挥杆过程中,并不是沿着杆身的轴产生形变的,杆头围绕甜点线做转动。如果能感知到甜点线(手杆系统的重力作用线),并通过指端神经末梢的触压,在挥杆过程中感知到甜点线的形变,才能真正体会“蓄积-释放”的过程和节奏。否则,所谓“延迟释放”,“挥杆节奏”等重要的挥杆外观形象都是“只得其形”的虚假动作。反之,如果手能建立这些感知,“释放与节奏”等几乎不用专门训练,几个简单的暗示语就能让学生掌握。
3.
手对杆头甜点的感知:甜点绝不是球具商吹嘘的“我的杆头甜点最大”中谈到的甜点,那是忽悠。甜点在只有杆头时,就是杆头的重心。在手杆联合体中,则是甜点线通过杆面的点,即打击中心。它没有体积和面积,只是一个质点。不妨将杆头想象为一个针尖,没有重量,身体运动加速这个针尖,似乎没有什么障碍。那样,挥杆将流畅得多。挥杆追求的“扎实触球”其实是尽量甜点与球的质心做对心碰撞,保证球尽量小的产生侧旋,球直,同时最大可能的不损失碰撞能量而至最远距离。至于球具商所说的甜点大小,不过是杆头被设计得有较大转动惯量,用于对抗偏心碰撞时杆头围绕其质心的旋转,减小侧旋而已。
4.
对杆头运动速度的感知:通过鞭打训练,手对身体运动方式与杆头速度关系之间的反馈信息,确立最有效的加速杆头的身体本体知觉,同时,修订和提高握杆方式。
5.
对杆头运动轨迹的控制和杆身沿甜点线的形变感知:手对这些内容的信息反馈用于建立可以用于实战的,适合“个体”的挥杆模型。同时,对握杆进行的进一步修订和提高,配合确立更佳的挥杆方式-击球结果。至此,握杆训练伴随着挥杆的学习才算完成。此时,学生才真正形成适合自身的强势或弱势握杆。
所以,握杆和手的训练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与挥杆学习同步进行的。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握杆进一步完善,以应对实战中不同的击球环境(不平的站位等,和击球要求,比如轻微改变握杆时手指的位置,来构成有意的做球(draw-fade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