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心浮气躁。以至训练一个学生对杆身形变的感受能力时,非常失败。所以更加心浮气躁,对左太极老兄要求提供有关“排除焦虑紧张的方法”做应答时,“架子很大”。
刚看到博士的应答,还是博士涵养好。学习一下。对“死猪不怕开水烫”做些补充。
太极老兄谈到的那个女孩的“紧张”问题,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建立训练方法。一是挥杆本身的训练出了问题,比如本体感知能力的开发不足,或是存在不正确的对抗造成的对杆头运动及其结果的条件反射没有建立。二是没有经过好的竞赛心理训练。
这里主要谈谈竞赛心理的培训中“注意力”训练方面的相关话题。
这个女孩,根据您的叙述,比赛时存在“紧张”。训练心理学把这个现象归类于“注意力”,或“专注力”不正常。它不是一些简单的“窍门”能够解决的。需要进行严格的、长期的训练。曹明昌老师两年前就和体大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在合作。他说,心理训练在平常训练过程中就必须融入整体训练体系,包括呼吸,步态,步频..。
所谓“注意力不正常”的情形包括:
1.
为无关事情分心,如:对比赛结果的过度关注,对挥杆后球飞行结果的过度关注,对对手的情况和环境影响过于关注等等。记得李伟告诉过我,最好的球员,一场四天的比赛中,也会有5-6杆注意不集中的情况出现。我们的球员中有些特别怕进入领先组,因为那组通常会有不少摄影机跟随。最近看到票友先生“打鬼”的文章,感叹:一边打鬼,一边维持自己的竞赛水准,心理能力真强。
2.
以往训练方法错误,以及比赛经验不足,造成“线索”利用能力不强。即:缺乏利用以往的“线索”预测结果的能力。这点可以通过观察球员的眼神(眼动模式)来判定。一个好球手并不是“死盯球”,而是有些“视而不见”,注意力实际上是放在“预先看到杆头的运动轨迹”或“球的飞行轨迹”上。记得博士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可参考。许多球员,在压力状态下,头脑空白或紊乱,称为“注意唤醒”程度过高。表现为,本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目标,被忘记了,眼中只有球,注意范围变窄。造成身心紧张,无法完成技术动作。有过统计,优秀运动员在巅峰状态,做技术动作时,脑电波相当安静。
3.
“注意力”在运动项目中分为“主体主导注意”和“环境主导注意”两类。高尔夫的好球手中,某些使用主体主导,即:确定站位后,专注于身体动作(比如博士倾向于短打或推杆时,使用Dave
Pelz的方法,利用不同的身体动作幅度来调整击球结果);也有使用环境主导方法的,就是利用“目标感”作为反射条件,让身体自动调节动作幅度和强度。这两种方法,无论优劣,关键是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坚持一个固定的方法。不能混用。(请教博士:老米最近改换门庭,找Pelz练习短杆,与其原有的方式是否矛盾?我不太了解他过去的训练方式。)国外在“注意力”培训的评测中,使用一种TAIS高尔夫版的专用表格,国内没有条件做这个评测,也没有人对这个表格进行文化实用性的修正。烦劳博士费心关注下。
4.
疲劳和伤痛对“注意”的破坏是巨大的。许多球员只喜欢在练习场内不断地挥杆,忽视了整体体能的训练。殊不知,高尔夫的挥杆过程只有1秒左右,属于使用快速肌的无氧远动。而整个比赛,尤其是四天的职业比赛,属于考验耐力肌肉能力的有氧运动。所以,咱们的球员经常出现“撑”两天就垮的情形。我时常告诫职业学球的小朋友,辛辛苦苦,击球上百万,习得的挥杆技术,两天后完全失效,冤不冤?
一些训练原则:
1.
正确的“注意顺序”,比如,挥杆前注意的东西,无疑会发生注意迁移,从握杆,目标确定,挥杆身体动作,…平常训练时,就应该建立一个流程,按固定的时间顺序建立注意转移的过程。具体的内容、顺序和时间,则要看教练员对挥杆的理解和教学水平。
2.
思维内部,应该注意于积极有建设性的思维活动,去除消极思维。同时,注意运动过程和方法,不去注意比分或担心失败结果的出现。
3.
注意力的定向:或者使用结果,即“球进洞”来作为每次挥杆训练的“注意”,或者,身体的动作幅度,作为训练时的“注意”。
4.
建立和完善本体感知能力,此时,使用表象训练比较有效(太极老兄称其为心灵训练,没有那么夸张可怕。当然,也有训练原则需要遵从。)
5.
初期就开始进行上述心理训练,在训练后期,增加干扰源,锻炼球员的抗干扰能力。
6.
引入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一方面增加训练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球员保持注意。训练学研究表明,“变换训练”在习得运动技能过程中,比固定训练更为有效。也更为贴近实战。比如,篮球投三分的能力训练,最好不要在某个三分线处固定练习,而是在三分线内外变换距离或变换投球位置。相似的,高尔夫击球训练更有效的方法,是用同一根球杆,进行不同击球距离和方向的变换训练。
7.
建立某种“激发”因素。前几日尹璞博士也提到trigger的作用。这些因素可以包括某些与动作相关的特定词句或动作等,比如:心中挥杆时默念“上”、“进”、“去你奶奶的”之类。也有某些球员培养了一些奇特的激发因素。比如,吻一下戒指,划个十字,甚至不断“唠唠叨叨”,(如梅迪亚特,还有亲爱的老小子同志)。这并不是什么宗教活动,而是激发运动技术正常发挥的trigger。
8.
了解对手的习惯,当你理解对手的某些习惯不过是自身的“注意”调节手段,并非针对你而来,你或许更加心平气和些。
9.
学会大脑活动的静止和暂停,即建立屏蔽能力。使自己处于理想的唤醒状态和心理能量的良好控制状态。某些人天生有此能力,但,运动心理学认定这种能力是后天可以习得的。
总之,没有窍门来立即改善这位女孩的“紧张”,一切都靠长期和正确的训练。包括挥杆训练和与之同时进行的心理及体能训练。介绍几个提高心理总水平的训练方法如下:
1.
腹式呼吸法:这个不用我说了,您肯定比我懂。
2.
垒瓶子法或取火柴棍法:看谁能堆饮料瓶子到最高。开始可以坐着练,之后站着连甚至“金鸡独立”的练习,也可以增加干扰因素,如出声“吓唬”练习者,拿闪光灯拍照等。
3.
扎针孔:细绳悬吊一根针,在纸板上扎许多小孔,让针按一定顺序依次通过这些孔。
4.
燕式平衡。这是我最喜欢的,既能锻炼平衡,又能锻炼肌肉,还能锻炼心理注意能力。
5.
将26个英文字母随机写在纸上,从A-Z依次圈划出来。(这也是一个考题,您可以将她圈字母的总时间测量后告诉我)
另一个考题:放两段录像,一段是曾亚妮的挥杆全过程(包括准备过程),另一段她自己的挥杆过程。看完后,将她“注意”到的东西按顺序记录下来,告诉我。看看能否给她进一步的帮助。
(又:那位读我的日记n遍的朋友。您如此“捧场”,让老农惶恐。不过,还是希望知道我到底在和谁在交流。具体到您的提问,涉及的题目看似几句话,叙述起来恐怕非常繁琐。我会另找时间和您讨论。建议您在我们的讨论前,将爆发力,冲量,...等等概念分下层次。有些概念不是同一层面上的,比较难搅在一起沟通。举例:振踝,指一个往复运动,是一个物理现象。动量矩增加指动量的变化,是个测量物理量。爆炸力则是一种能量短时间内突然释放或大量的力在短时间内对外做功,等等。鞭打体系是训练体系,任何连串的制动-传递动量的过程都可以称为鞭打,所以,是否hand
active可以影响鞭打过程中动量的传递,但并不因是否active
hand,来判断发生了鞭打过程。所以,可以附加“主动的手”,也可以不附加“主动的手”。不好意思地说,我不喜欢hand
active这个词,其定义比较模糊。手上的肌肉断面积很小,做不了太多“主动”工作。您或许谈得是腕?或许是手臂肌肉的主动收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