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27日
(2009-05-27 10:23:08)
标签:
高尔夫体育知识/探索教学文化 |
1.回博士:“深圳一球友”的留言中描述的现象,值得讨论。一般的改正方法都是从技术细节入手,比如:挥杆弧V型,握杆,太用力,...。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需要“挖思想根源”和“提供训练方法”。他的这个现象其实比较普遍。我可以“故意”地打出他的这种球,而对他来说,“潜意识”和“视觉对本体感知的屏蔽作用”已经将这个打法变成自己的基本挥杆模式了。所以,任何技术细节方面的修改建议皆没有效率。
2.比较让我“猛醒”的是,通过像尹璞博士的请教,明白了一个重要问题,表象训练的训练量不能“无穷大”,这不仅是因为思想集中或不集中状态下的训练效率差别,也因为表象训练本身也非常消耗体力。身体本身虽然没有体能消耗,但中枢神经处于亢奋状态,也一样消耗体力。以往我总要求学生,“反复不停,直至感觉头晕恶心”地进行观看视频和默想。这方法需要修正,改成间歇式效果可能会好些。
3.尹博士另一个观点:总体心理认知能力的提高比专项提高更重要。即:心理素质和感知能力的整体提高是基础工作,应受到更多重视。以往我曾使用李昌钰教的呼吸法,但后来发现这个方法使球手过度放松,“像睡着了”,无法全面调动球手的全身肌肉进入预张状态,所以弃之不用了。但尹博士建议,此法对全面提高感知力和心理能力有很大帮助,即,对提高“总水平”有助益,所以可以在平常大量使用这个训练法,比赛时不用。他又建议一个瑜伽的“全身尽可能多地卧床”方法。想起杨太极兄的“听皮肤呼吸”方法,可惜没有更细致的原理和细节介绍。不敢乱用,怕走火入魔。
4.表象训练的使用在伟大球手中屡见不鲜:摘录两段话,一段是从有偿那里抄来的:
本侯根:“高尔夫球中最为奇妙的感受,莫过于球手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跟着自己的感觉打,每一杆的结果都是自己所预期的,...”
尼克劳斯:“每杆前,甚至练习前,我都会在脑子里想象一幅清晰的图片。像彩色电影。开始时,“看到”球到达希望到达的地方,....画面迅速转换,球向那个方向滚去.....然后画面淡出,下一幅是我击出一杆,想象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