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5.24 参加高尔夫运动医学沙龙的记录
(2009-05-25 11:03:27)
标签:
高尔夫体育知识/探索时尚娱乐 |
去了毛老师汪博士主持的运动医学应用论坛,虽然和毛老师“激烈地争论”,但双方都认可“争论”的正面价值。所以相约,这周专门找个时间继续争论。毛老师思维敏捷,语速奇快,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很深厚。遇到这样的讨论对手,可以谈个几天几夜。汪博士忙于讲授,没有机会更多交流。以后要补上。
我对毛、汪二位以往的工作,在以前的日记里表述过一个看法:他们无疑是国内运动医学专业上的翘楚。但如果没有好的专项教练配合,其工作的基础是不稳固的,工作本身也就被大量浪费。
比如:如果高尔夫专项教练本人不懂物理,或错误理解,或含混不清,甚至是将物理模型“小学生化”,那么,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力学模型就会不清晰。而运动医学研究人员在此“小学生化”的物理模型上建立的训练体系,就变得低效甚至是错误了。
运动技术原理的形成过程遵循一个一般性的规律:以现代科学知识提取技术要素,做出假设后,进行分析和反复多次的实验和实证,最后确定为原理,再应用于实践中,进行指导实践和自身的反复修正与提高。而且,凡是符合这个规律来确定的“原理”,必定标明“该原理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高尔夫“原理”的发展环境因其过度“个人化”的特点,一直比较“草根”。不太符合这个一般规律。除了60年代末英国科学家的“追求完美挥杆”工作外,鲜见某种“高尔夫理论”的形成过程符合这个“科学方法论”的。典型的有侯根的5节课,Hardy的plane truth,Mclean的X-factor等,多为个人的经验和感受、自我观察和“自我创意”。至于PGA的专用教材“golf Manuel”则有些象“经验主义和小学物理的集成”。比较可惜的是,Ralphman博士等做出的电脑“pro”,符合科学取样的原则,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进行数理分析和实证。
(有偿:一个建议,您应用陀螺动力学对swing like Pro的统计模型做些工作。我感觉这比针对1ps、2ps做数理研究有价值。至少,基础比较可靠。)
抛开具体问题,毛老师的论坛非常有“历史意义”,如绿野所说,可以和王大师的“国旗杆”一样,进入“历史博物馆”。其意义在于,标志了“中国体育界科班的研究人员和研究力量开始介入高尔夫这个项目”中了。此前,欧阳文先生似乎做过一些工作,他曾谈到过高尔夫界的“凭感觉干活”问题,并试图使用现代科技手段重新认识这项运动,但不知后来为什么“归于沉寂”?
亚里士多德的“感觉”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文艺复兴,人类才理解地球是圆的,而且围着太阳转这些道理。宗教裁判所烧了几个人,但终归顶不住。自此,科学,尤其是科学的方法论开始建立和完善。人类才过上了如今“网络时代”的日子。什么是科学方法论?前人假设,后人反复验证并修改、再验证!所以,后人总比前人先进。这和“崇古”和“食古”不一样。“包罗万有”,“原教旨”主义不是科学。
所以,要根据工作目的,修正对高尔夫的看法:
---如果是研究人员,那么,高尔夫运动技术是科学。所以需要首先学习基础科学知识,并学会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思维方法。
---如果当高尔夫是宗教,随便找个理论书籍当“圣经”,比如侯根或Kelly,膜拜、研讨一番。获得心灵的慰藉,以至升华,未尝不可。
---如果,只是“玩球”,怎么都行。开心就好。包括体验各种tips,逛逛博客,找找“速成秘籍”什么的。
---比较讨厌的是,装大尾巴狼。穿戴特齐整,表情特深沉,特绅士like,肚子里货特少,特虚伪。
幸遇一位心理学尹博士。聊了些“方法论”和几个具体问题,获益匪浅。尤其是念动训练(表象训练)的疲劳问题。尹博士要到灾区去志愿工作。感佩其学问之外还佩服其德行。有趣的是,他名片上有个职称:跨文化学者。以此询之,答曰:“我在中国23年,美国20多年,不是跨文化的学者吗?”呵呵,的确如此。妙哉!
见到廖一瑧。两年不见了,很欣喜。认识小廖这对小夫妻是7年前,当时就觉得他会有成就,很欣赏。如今有了小宝贝,也有了声名。祝贺加祝福。聊起老小子李峰的球评写得越来越有水平。回忆7年前搞移动的比赛时和李峰斗规则,令人莞尔。(移动请客打球,大家等开宴发奖,以至“比赛胜利闭幕”。从而构建球场,赞助商,球友皆大欢喜的“和谐社会”。可此时,李峰“梗”劲儿来了,一定要坚持按规则DQ某球友,“为提高本地区高尔夫规则的执行水平”而坚持不懈。搞得我和小廖没办法,最后以“组委会决定”蒙混、和稀泥。)
莫懿一年不见,也不期而遇。这个小子家里有几个球场,但不当二世祖。自己组个小公司讨活路。而且到处宣讲在我那里干过球童。几年前的确曾在我那里学打球,与球童生活条件完全一致。曾问他:你吃这苦干嘛?答曰:“我爹个体户,我妈下岗了,我要养家活口啊!”气晕俺老农。
附加:
1.上篇谈到教练知识结构问题:“高尔夫不是体育运动!”做出这个混蛋推论的逻辑基础是:既然99年中国体育界就提出了“教练”这个职称,代表某个应具备约20种学科的基础知识的“专业人士”,却不知为什么,中高协将教练的“官印”发给那些只要能打80杆,又知道“green”是什么的人。所以,我们只能推论,高尔夫不是“体育”。
2.“深圳一球友”的距离问题,请博士等等大仙们高论一下。作为案例讨论有意义。
我起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