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 [2009年03月01日]

(2009-03-01 00:00:00)
标签:

高尔夫

知识/探索

教育

体育

教学

杂谈

这几天需要记录的几件事:

一.   在我所有的记述中,自认上一篇有关屈膝角度的问题最重要,看似只是在谈“屈膝角度”,实际上涉及到高尔夫研究,教学,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方法论”问题。比如:动作的总工作目的、动作分段、分阶段的动作目的、完成动作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总目标和次要目标的配合、各动作阶段之间的联系。

二.   两个原则:

     1.科学知识-运动实践-理论提升-实践指导,这是体育运动项目中通用的认识与研究方法。也是我“呼吁”关注1ps2ps,自己却不喜欢这个概念的原因:这个概念“动员”爱好者关注不同的挥杆形式,但却没有“理论提升”也没有实践指导意义。比如,某位教练严格要求您:“手臂不得高过肩”,您肯定会一头雾水。这就好像将歌手划分为偶像派和实力派“唱将”,居然有“声乐教授”跑出来,声称:李宇春的唱功好,偶像派应以她为标准。

     2. (摘录)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去除一些次要的、不影响力学性质的因素,提取能代表其本质的方面。比如,根据问题需要可把人体简化为质点、环节链模型及多刚体模型等。若只研究人体重心轨迹可采用质点模型,要研究人体的倾斜程度、旋转速度等涉及整体姿态等问题时可采用单刚体模型,而要研究人体各环节的相互作用时就要建立多刚体模型或环节链模型。在建立人体模型时,往往忽略运动时肌肉形变对环节质量分布的影响,只考虑肌肉活动所引起的结果,而不去追究肌肉施力过程的一些复杂的生物学问题。这样做可以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简化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   写这种文章,读者肯定觉得繁冗难懂。高尔夫这东西,用文字来叙述人体动作总是比写数理论文还难。Kelly老头的办法满有意思:在每个论断后,都“括弧”,“见xxxx”段,免得需要不停地重复关联条件、局限性之类的。毕竟在Boeing干过,受过科学和科学方法论全面训练,虽然读起来麻烦,总比侯根老头的含含糊糊强得多。

四.  看看这三种论述方式,比较一下:

      高尔夫的总工作目标描述:

      1.拿根杆把球达到目标去;

      2.将符合规定的、自己的、比赛中球,在现状的情况下,以符合规定的器械-球杆,打向自己设定的目标。

      3.Kelly式的叙述方法:以球杆(见R&A,USGA rules,2008 edition,XXX条,xxx款,及本书第x页,第xx条)将球(见R&A,USGA rules,2008 edition,XXX条,xxx款,及本书第x页,第xx条)(见本书第x页:打与击打,碰撞,hitting,swinging等的定义和区别)向目标(见本书第x页,及第xx页,有关目标的定义和释义,以及本书第x页第x条有关错误目标的说明)。

     哈哈,您喜欢哪个。

五.      如果将下面这段按kelly的方式阐述,您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会变成什么样:

        分解这个目标,阶段性目标描述:

1.       准备阶段。设计,根据自己的完成能力设计球的飞行轨迹和落点;选杆和握杆,对器械的感知和控制;站位,根据球的飞行轨迹要求来设计杆头运动轨迹;站姿,取得完成杆头轨迹所需的身体姿态,激活启动部分肌肉,产生预张力;预演,再次在大脑中确定球的落点目标,杆头运行轨迹,速度等;调整呼吸,利用“2次调整法”达到精力专注状态。

2.       上挥杆阶段:主要工作,改变身体各环节相对位置,(转体、上摆上肢、左右膝关节的屈与伸展),获得较高的人-杆系统总重心,为下挥阶段取得地面的反作用力和作用时间做好“用力”准备。次要工作,尽量使球杆头进入系统总重心的圆周运动共面(Coplanar)。同时,应根据自身柔韧性将杆头质心远离总重心。

3.       过渡段:总重心的加速向下圆周运动,直至双脚支撑的蹬伸力形成。总重心达到最低点。本阶段形成的冲量称为“制动冲量”,原则上,与蹬伸冲量的比值为1:2。这个冲量应尽可能大些。引发蹬伸冲量相应加大。结束阶段的踝振情况需要完整的生物学解释。同等重要,杆头与总重心的共面调整必须完成,髋部至左臂形成肌肉退让性收缩,左腕与右腕拮抗形成预张力。这个阶段的训练一定要强调“失重”感。没有失重,没有过渡!

4.       下挥杆段:人体总重心加速向上,髋环节-胸环节-肩臂三角-腕,依次制动释放。释放时各连接关节处的肌肉分别形成退让性收缩,拮抗拉伸,克制性收缩。拉伸-收缩的转换速度因人而异。需要肌肉素质训练。

5.       结束段:(follow through?这词不怎么好。“送杆”?绝对胡扯)。身体各关节的用力状态尽量同时结束,总重心加速变减速。轻微的失重。还是称为“随挥”,误导较少。这是非主动意识状态。但作为检验挥杆整体效果:总重心圆的平滑有标志作用。

六.              手部-握杆训练的注意点:1.在单手练习时,左手的单手击球必须强调:左手作为引导手,只提供对杆头位置的维持和感应-反馈作用,并不对杆头的加速状态进行“贡献”和干预。以往教学中,单手左手训练因没有讲清楚此点,学生总希望“比赛”左手单手打远。忽视手指对杆头打击中心轨迹的感觉(sensing)。这个感觉加强后,球的距离可以逐渐增加到30-40码。开始阶段:“谁左手单手打得远,谁将来倒霉!”反之,右手可以“感觉杆头的加速”,距离方面,可由“远”过渡到“远+准”的可控平衡。2. 四个压力点lag pressure points的描述不如“支点自左手后三指到右手第一指节关节往来过桥”的描述明白易懂。但,即使使用“过桥”,应同时让学生明白#2,#4支点的作用。

七.              与博士的一个讨论:重提挥杆训练“指导思想”的话题。挥杆效率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即:蹬地作用形成的冲量在转化为杆头动量过程中的耗散量越小越好。通俗地说:“所有蹬地力全部都转化为杆头速度了。”这样的好处不是表现为节省和不浪费“力气”。更重要的是挥杆的可重复性问题。您谈到的“身体参与越多,出现失准几率越大”的问题和挥杆效率相关。多余的冲量或者耗散于身体的自身对抗,即:虚假用力。或者用以克服不平衡的身体,即:挥杆过程中身体各环节相对于总重心的力矩不平衡,必须依靠启动某些肌肉改变环节的状态,从而改变各环节的转动惯量来“凑”平衡来而造成能量的内部耗散。不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浪费的冲量”必定对应“不正确的挥杆”,而不正确的挥杆才是破坏“可重复性”的祸首。当然,也是造成运动伤害的祸首。所以,与其限制身体参与环节,不如从提高效率入手。Idle一部分身体环节本事就是对冲量的浪费。

八.              与上条的几个相关“趣事”:今日在练习场遇到一个我辅导过的教练,正在指导一位爱好者,总是无法纠正他的击球top或右侧偏离方向的问题。因是熟人,帮忙看了下:他的“有趣”之处是,挥杆相当顺畅,一摆一甩,节奏挺好。可是杆头已经触球后,他的身体仍然需要左脚“出力”来完成follow through段的平衡。有些像“打完球了,再围着左脚转个圈”。以“脚部蹬伸力应全部提供给杆头加速”的原理启发了一下,有了这个“意念”,问题迅速解决。不过这老兄马上“敬烟”,害我!另外,看了“要稳”的朋友挥杆视频,在这方面也是缺乏“意念”,所以我判断击球重复性差。成绩上不去。最后,模仿Adama Scott的那位老大,建议您仔细观察Scott,他站姿中,下肢充满了“准备”蹬地的“活力”。而您的双腿只是在“稳稳地杵在地上”。

九.              教练教球时,如果不是为了多赚几个教练费,还是应该讲授清楚动作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路径等内容。让学生“存正确的意念”。(姑且引用博客圈里目前流行的话题)。教授高尔夫不是教给学生“我是如何打高尔夫的”,而是教授高尔夫挥杆的一般规律,包括物理和几何原理,和简单的生物力学原理。学生最后形成的挥杆则应是“golf my way”了。同理,模仿某一个著名球手,以图“自学成才”的爱好者,也应该了解被模仿者击球的原理。可惜,大部分人对“形式”的兴趣比对“内容”大些。博士有关Jim Furyk的讨论,“美意”恐怕浪费了。我在为一个学生做挥杆动力学测试时,做测试的老师几乎对高尔夫一无所知。但学生动作中不合理的成分,他立即能够辨别并提出修改的建议。在运动学研究者的眼里,动作都是表象,用“力”的方式和“力-能量转换”过程才是有价值的。

十.              有偿:感谢转过来的实验报告和那么多资料。非常有价值。“运动机能学”(翻译对吗?)让我“开眼”。最近看实验报告不少,经常慨叹国外在高尔夫研究方面的深入程度。例如这个报告,连大脚趾的压力变化情况都作为研究课题了。(另,具体到这个报告本身,我还是觉得它的“结论”恐怕只能作为提出“假设”(hypothesis)的基础,取样不够,需要做更完整的实验证明相关性。)想起那个“非著名”的“激光推杆实验及在铁杆击球的应用”,太可爱了,令人莞尔。

十一.       我实际上非常想进行一个实验:挥杆过程中的人体总重心圆运动与杆头圆(周)运动的相关性实验和指导意义。起因:

1.       没有身体的加速运动,(即您转来的秋千运动)就没有身体能量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身体运动可以简化为质心的运动。

2.       挥杆的身体运动过程中,人-杆系统任何时刻相对于人体总重心的合力矩为零(平衡状态),人体各环节对总重心的转动惯量均匀分布。

3.       以往的双钟摆模型,以左臂肩关节为定轴(hub),腕部运动近似为万向节的做法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德国学者R. Burger, K. Blohmer的实验说明,依据双钟摆模型提出的“挥杆平面”实际并不存在,过于“artificial”了。上下挥杆的平面“应该共面”的训练指导思想也没有任何的实际依据。只是一个“神话”(myth),附上两图。(又让人想起可爱的Furyk了)。的确,手不可能是万向节,也不应该是万向节,因为如果没有双手握杆杠杆中支点的变化,人是无法“感知”杆头的运动速度和“挥重”的。如此,杆头到底围绕哪一个“轴”在转动呢?

日记 <wbr>[2009年03月01日]        日记 <wbr>[2009年03月01日]

4.       北体大人体运动科学院有个论文,指出总重心“圆”与环节的运动相关,“共轴”?。杆头为人-杆系统的最远端环节。

 

所以:总重心的运动变化可能对应着杆头运动。果如此,一旦测定某球手总重心的运动轨迹与杆头运动轨迹的关系,就能判定其挥杆动作的合理性。

 

这个实验的可行性缘于实验手段的进步。照相技术已经可以达到千帧/秒;以往测量总重心只是将人体分拆成14-16个环节,根据“照片-参照系-人体个环节参数”数据代入一个近似表,非常不准。现在有个分析软件可以根据三维图片进行实测。当然,“不可行性”也很明显:没有样品!最好是体育总局出面让全国前30名球员集中来做实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