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 [2009年02月25日]

(2009-02-25 17:19:54)
标签:

高尔夫

教学

知识/探索

体育

给出站位平衡图,马上就有朋友提问膝部的弯曲角度问题。求求各位老大,站位的原理方面问题要都写出来,俺的确肯定被“猪肉炖粉条”。

弯曲角度问题的理论说明也是复杂繁琐,实在没精力,几个原理简化说明一下,各位自己体会。

1.       站位的目的除了平衡之外,还要为下个动作环节做准备。不是找到平衡就算完事。

2.       下个动作环节是什么?一般都认为是上摆手臂,或腰部启动旋转完成“上挥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上挥杆只是表象,“杆子被挥起来了”只是外在的“具象”。

3.       高尔夫的“上挥杆”只是个动作名称。或称为动作的一个“阶段”(phase)。其内涵是:为获得脚部的蹬伸力量来做“缓冲”。它的动力学原理:通过人体各环节相对位置的改变,比如被挥起的肩臂三角和上转(摆)的躯干,提高人体的总重心构成下一阶段重心的加速下降,以获得力f=-ma(计算时注意去除体重,下冲注意失重感要明确),作用于地面得到冲量I=f(t1-t0)的增量。运动学原理:肌肉在“预张力”(站位时适当拉紧的启动部分肌肉)条件下,启动肌肉做退让式收缩,之后拉伸,……克制性收缩..(略去专业的部分),获得蹬地力。总之一句话:上挥杆的工作目的是“准备去蹬地”,这样才能有效获得冲量,最终转化为杆头动量。

4.       几个相关的“趣事”:

(1)       一直都听到重心转移这个“怪论”,怎么就没有人仔细想想为什么要重心转移?真的是重心转移吗?转移的说法只强调了重心下降的水平方向分力,误导性很强。不如说重心“下冲”还好些。大家感觉的重心转移不过因为身体围绕轴线旋转后,支撑腿在右脚,下冲的支撑却需要双脚,所以“感觉”上重心前移了。理解这个工作目的后,相信不少初学者不再左右摇摆了。按照晋级大人的说法,存了这个重心升高的“意念”,sway就不治而愈了。(哈哈,可能)

(2)       上挥杆的主要工作目的是构建蹬地力,身体旋转和上臂的上摆与其说是目的,到不如说是配合环节。上摆不仅可以提高重心,也可为腿部肌肉提供附加的拉伸张力。常见到不少人缓慢迟滞地将球杆“举起”,腿和髋部“稳如泰山”。谓之“下盘稳定”,“上杆要慢”。不如去看看巡回赛球手,哪位是“慢慢举起”的。即使上挥较慢,不过是某些人喜欢较小的后摆角加速度,或半径较大而已。

(3)       同理,练习上挥杆,不要只把精力放在学习“挥杆平面”、“手臂伸直”“三角要维持”之类的,多费心在“构建蹬地力”这个方面。主要工作没做好,次要做好了又有什么用?反之,主要工作做好了,次要工作做好是相当容易的。不信?老段想要“左臂直”,让上肢配合和协助做好蹬地准备,触球时“手臂要直”太容易了。

(4)       当然,上挥杆的确有个次要的工作目的:将球杆“放置”到下挥杆的杆头轨迹loop中。所以建议别学Jim Furyk大人,他“建立蹬地准备”的工作一丝不差地完成得很好。偏偏在次要工作方面多此一举地在头顶耍个花活,在过渡段(身体重心自最高点下降到获得全部足支撑的最低点阶段)才把杆头调回到loop。没什么必要学这个“鲜招”。他即使拿了世界第一也不代表“高尔夫运动技术的发展趋势”。还有,尼克劳斯的主要工作完成得也是超一流,次要方面,有些飞肘也够时间调整回来。

(5)       (本段仅限于和博士的沟通:)您谈到stack tilt方面的好处。从动力学角度看,tilt后,右膝拉直,重心大量提升,构成“直腿摆”蹬地力。一般来说,直腿摆蹬地力比屈腿摆蹬地力大很多(48kg vs.110kg的差别)。这个蹬地力大到人会感觉“跳起来”。所以虽然stack tilt的做功时间较短,基本没有lag,但因为较大的蹬地力可能获得的冲量更大。所以杆头速度-距离不差。国内找不到会st的球手,所以没上测力台测过。只是猜测。我一个学生曾被强迫学这个,后来改了,原因以前说过。

 

越扯越远了。回到主题:当您明白了上挥的工作目的之后,腿部的屈膝量应该自己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了。即,只要这个屈膝量您自己“感觉”,能最大可能地帮助您“提高重心,获得最大的腿部蹬伸力”就行。所以别听那些屈膝应该“120°”之类的,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挥杆方式不同,屈膝量会有差别。

当然职业训练需要更精细些,最好定期测量髋、膝、踝的关节角及挥杆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利提高挥杆效率和可重复性。

一个建议:每天在练习场“轰炸”的百忙中,抽点时间练习练习立定跳(蛙跳),就明白屈膝角度的问题了。对于想当职业的:每天杠铃10000….公斤。立定跳10000..个。

 

我以往对重心测量和运动过程“嗤之以鼻”,出言无状,庶子轻狂。得亏“吕林”兄提点。感谢感谢!!!

 

最后,麻烦绿野兄,帮忙把图中的公式“电子化”。我最怕用word写数学公式。看您评论中整得挺好。(小礼物:如果您能让自己的挥杆足部制动点尽可能长到接近触球点,您就非常“本侯根了”。)

(本文匆忙,有些情绪化。包涵包涵)

日记 <wbr>[2009年02月2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