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 [2009年03月09日]

(2009-03-09 16:44:33)
标签:

高尔夫

教学

教育

体育

知识/探索

杂谈

分类: 教学

补记些内容:

对概念的说明和理解必须从定义入手。权且不说复杂的概念,如“主动,被动”,“float release,snap release,sweep…)等,简单的定义都有被完全误解的可能。这决定于学生(读者)的基础和以往自身经验的影响。

 

有偿的纸条:“..经过语言准确描述的过程,状态,才能交流。英语有一批GOLF专用词汇,中文没有。博士周易可能有更准确的翻译。《五堂课》的翻译不知是否有错误呢?! ”

 

博士的留言:

The way TGM was written can never mislead, either you understand it or you donot,but can not be misunderstood. Only hard-core golfers, instructors or researchers will read it. I'll be amazed if one day some one can translate it into Chinese in readable way. 

 

谈及的都是这个问题。 翻译方面的误导已经是“问题很严重”了。比如“follow through”之于“送杆”,“weight shift”之于“重心转移”。(原意是人体重量的“位置变换”,没有“重心转移”的意思),还有hitting,swinging的正确中文解释(TGM中用了十余页的篇幅来阐述,生怕大家误解hitting为“用棍猛击”),…诸如此类。不敢想象TGM如果被翻译,会出现多少“笑话”。更加严重的是,这些“误译”所表达的内容有时恰恰是挥杆所需要避免出现的。(如:有偿提到的descending blow被误译成“减速击球”。荒唐!)没准哪天老来无事,尝试翻译下TGM。但又一想,TGM成书于1969年,Kelly和他的“信徒”们之后又用了40年来进行“文字释义”和用词方面的修订。的确是让人“望而却步”了。翻译这个圣经?属于“我不入地狱,谁入”。

 

  几件相关的事:环节之于关节(杨朕兄的误解),总重心(动态)之于人体重心(静态),“甜点”和杆面“中心区”。还有有偿提到的“平衡能力”。

一.环节:运动生物力学中,重要的课题是计算人体各部分的运动参数,比如位置,运动惯量等。为简化问题,将人体分为一定数量的“环节”,犹如将人大卸八块。具体的分法各个国家有所不同。我国是使用15环节分法(国标),美国提出的标准为16(美国科技情报服务局)。日本,俄国,德国的分法都略有不同。具体到各个分法中,各个环节的近似形状也有所区别,比如我国将上躯干环节近似为椭圆柱,美国近似为圆柱。大约是考虑我国男女的上躯干都不太“厚实”的缘故。各个环节的边界也不同。(做个简图贴出来。)

二.针对各个环节,分别计算其长度,重量,重心位置,和该环节在运动中的空间位置,就可计算出人在某一时刻和状态下,各环节所受重力合力矩为0的点,亦即人体的总重心。这个总重心随各环节的变化而时刻变化,并非固定于人体中的某个点。甚至有时处于人体体外。而不少人理解的人体重心是固定的,通常指人在正常站立时,总重心的位置。一般说来,这个“固定”的点位于第三骶椎前约7cm处。随呼吸血液流动而有2cm的不断变化。各人种站立时的重心位置也有不同。我国人平均重心比欧美人大约低1.65cm,可能是我国人民的腿比较短些造成的。当然,男女也有别,女人比男人低一个身高的百分点。测量和研究重心位置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因为人体的运动可以被当作一个质点系来进行研究。

具体到高尔夫:

测量总重心在挥杆中的运动轨迹和其他参数,同时测量双脚的用力情况,和杆头的运动轨迹,可以量度人体用于维持平衡所做的虚功大小,推导出挥杆效率高低和动作合理性。

杆头与总重心在某一时刻的距离则表明了挥杆半径的大小。常见某些同志大幅度的向目标反方向引杆,声称加大“挥杆幅度”,外观上“大开大合”,颇为“勇猛”。实际上,这样引杆的唯一作用是浪费肌肉张力来维持手臂向后伸展后的平衡,对于杆头速度增加只起到破坏作用。对构建完整、倾斜的挥杆平面来说更是不利。加大挥杆幅度必须在人体柔韧性的局限条件下进行,强烈的伸展(比如“伸”而“直”的左臂)没有意义。换句话说,想加大挥杆幅度,先去练习身体素质:改善柔韧性。

另外,“重心转移”这个词在使用时,一定要明确不是站立时那个固定的“重心”移到左脚了,那样就“卡住了”。而是人体的总重心水平方向的变化情况。有偿提供的加州大学实验材料说明,职业好手的总重心移动幅度,line of gravity center,指人体总重心圆水平方向投影的长轴,为双脚间距的约75%。仍能保证平衡和“活动性”(stability and mobility)。一般业余球手或者移动不足,比如杨朕兄提到的右脚在地面拧个坑出来。或者左右摇摆sway,“重心”整个移到左脚上,类似“金鸡独立”,失去了mobility不说,还要费事去维持单脚支撑的平衡。

日记 <wbr>[2009年03月09日]

三.“甜点”问题:谈这个问题之前,必须理解杆头与球之间作用的物理特性和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

1.     高尔夫杆头-球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两个质心系的碰撞过程。这个碰撞过程是完全非弹性碰撞,其相对动能的耗散可以由恢复系数e来描述。规定杆头与球的碰撞恢复系数不超过0.83。

2.     在任何短暂的碰撞过程中,与相碰物体间巨大的内力相比,外力的冲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因而总可认为,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量是守恒的。或者说,碰撞前后系统的质心速度不变。

3.     高尔夫“杆头-球”的碰撞时间在万分之五秒,符合近似守恒的基本条件。(搓球,scoop等“做球”除外)值得重点说明的是,许多球员对这个过程不理解而引发错误的思想意识,最终导致错误的行为。他们在意识中存在“强烈地用力击打球”的想法。实际上,用力加速的触球,亦即努力在触球期间提供更多的冲量,几乎是没有作用的。(保证杆头触球时的加速状态有其他的目的,与杆身弹性振动及维持人体平衡相关。)英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对比一根中间可以弯折的球杆和一根普通球杆的击球,其在同样杆头速度条件下,所造成的球飞行距离几乎没有区别。(这里又涉及hitting这个词的正确含义和物理解释,它与中文的“打”球区别还是很大的。)我们的结论是,挥杆的唯一目的就是根据距离要求,完成设定的“杆头速度”。进一步说,对于挥杆的人来说,为得到适当的距离,控制手腕的“出手”速度(释放)是唯一的选择,与是否向球“施力”没有关系。

 

4.     除“暴打”球之外,许多球员同时还在“击打”的过程中努力去保证“方正的杆面(指在触球的总过程中,包括触球之前、期间、之后都试图保证杆面正对球的平行推进触球pushing)”。什么是正确的杆头轨迹?省略复杂的叙述过程和物理解释,只需记住,杆面与球开始碰撞的接触点(impact point)和球弹离杆面的最后接触点(separation point)如果为同一个点,能量的耗散最小。因为杆头不仅围绕人体虚轴做旋转,同时也围绕杆身做旋转。所以为保证能量的“不泄漏”(power leakage),杆头的质心需要完成“从内向外”,和“从上到下”的倾斜面上的圆周运动,只需在触球结束的“杆面-球分离时刻”,保证杆面的方正即可。(除有意的做球如:lay-back,ballistic,scoop等)。通俗些描述,杆头在一段弧线的切向方向对球做“挤压”(compression)。

 (再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