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在路上的人
在路上的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14
  • 关注人气:2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 [2009年02月23日]

(2009-02-23 17:19:54)
标签:

高尔夫

教学

知识/探索

体育

有关鞭打的问题,不知还要发几次“声明”,朋友们才能明白我谈的“鞭打动作训练体系”不是挥杆“动作”,也不是像“1、2ps”,或“转动的,摆动的”,“侯根式”的,甚至Jim Furyk式…等等的“动作体系”,“而是以一种特定的人体运动行为-“鞭打动作”,其物理和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为基础,所建立的高尔夫挥杆学习和训练体系。也许我的表达有问题?

 

回复水沙长草:隔壁的?无线电系?我的中学同学罗亚川应该是您前后的。不过您肯定没跑过我们陈希老大。哈哈。俺是练网球的,那年代学校没这个运动队。所以见到你们运动队的人,又羡慕又嫉妒。前年曾想过建立个两校校友的比赛,被学校老大和“北大建立高尔夫练习场是培养贵族”的胡说八道给“阉”了。

 

我回复的内容意思不明确。评论栏的回复总是说不清楚。还是博客日记好些。

一.              任何体育项目的成绩提高都和“身体形态、机能、心理素质、训练水平”四个因素相关,而这四个因素作为变量引出的结果则没有穷尽。(想起90后的四象生八卦了)以故,侯根的动作的最后形成未必只是缘于“距离”,或“重复性”,应该是他生平经历,训练强度,心理和身体等各种原因综合的结果,比如您谈到的“漫天飞舞”也许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无法了解全面,或许他自己也无法全面地说清楚。看看他著作中含混的描述和后世那么多人的“解密”,大致可以理解此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推论:

1.       所谓“最佳动作”是某一个球员特有的,不是普适性的。将这些最佳动作割裂出来使用没有意义。猜测其形成原因效果也不会很好,作为饭桌上的“掌故”倒是不错。博士有关Jim Furyk的文章很有作用:我们可以为研究的方便将动作的外在表现“归档”后分析其动作原理以便用于研究和学习,但具体到某一个球员,一定要将他归类为1ps或2ps后再硬性模仿就会“画虎不成”。

2.       分析“最佳动作”的作用原理应该是研究人员的工作,不是球员的。研究人员的分析结果需要通过“教练”们,根据球员“在某一特点的时间段”内的具体情况决定使用的可行性。专门模仿某一个动作或学习些tips之类的东西,只能是“没准儿有用”。(国外的百佳教练,其实也是有很多商业意味的,他们个人是“幌子”,最终要完成“机构”的商业运作和收益。他们背后的研究支持体系,称为“instructor for instructors”才是国外教学体系的内核。比如,根据Kelly的TGM体系建立的类似“密宗”的A1系统。顺便回复博士,评论中语焉不详:TGM是holy grail,偏偏D Pelz不服气,靠在NASA受到的训练,发展出一套统计学为基础的体系来,根源上就“不相统属”,中招的是老米克而森,花大钱找两个教练,自己没钱赚了,hohoho)

 

3.       当然,对于爱好者来说,各种东西不妨都试一试,“没准儿有用”之外,也是个乐趣。我发现许多爱好“穷追侯根挥杆秘密”的朋友,开始时都有一个功利的目的,或者是应为一个金庸小说式的“梦想”:获得武林秘籍,一举成为江湖高人。(但是情况不妙,这个秘籍被有偿服务这个“大恶人”弄个纺车给“破解”了,很多人今后又要破解“纺车”的秘密了,并且即使使用这个“绝招“,大多情况下也发现其“不好使”。哈哈,玩笑。)

4.       应该寻求一个普适性的训练体系,找到根本解决挥杆问题的“溜光大道”。步骤是:1,握杆的学习,建立对器械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找到球杆的“打击中心”,而不是杆面上某个虚假的“甜点”。2,理解挥杆的物理原理:人体化学能通过与外界的作用获得冲量矩,转化为杆头的动能来对球做功。3,理解获得冲量的方式。4,分拆理解人体各身体环节的“转化”方式和能力。4,组合:根据其四个要素进行任意的组合和修订提高。此时,学习些“绝招”会起到正面作用。(所以,只有那些准备干这行的能用这个体系。因为练握杆就很无聊了,还要进行许多和挥杆没有直接联系的身体素质训练,甚至要上仪器来诱导和刺激)

 

 这里顺便谈一个应用方面的问题:侯根纺车的“捻”。其作用是:上摆手臂后,左腕的cup(外翻),和过渡段右臂的拮抗,产生“捻紧”效果。使左臂更加稳定来维持强大离心作用下不易控制的杆头轨迹(有偿提到snap release的难控制)。此点符合您“增加可重复性”的判断。深层理解是:矮小的侯根为增加距离,需要通过延长作用时间获得地面提供更大冲量矩,即需要做出延缓lag(不只是手部的lag)动作。需要注意两点:不论侯根身体向目标的转动幅度有多大,双脚的踏步蹬地力量,尤其是右脚拇指外肌(脚前内侧),都尽可能的强大并延续:右脚不能过早直立。反过来说,这个脚部获得的强大的冲量矩,如果想完整有效的利用来转化为杆头的角动量时,需要:左腕释放前内翻;右手中指无名指根部和左手四个第二指节构成一个对杆尾的力偶矩。这样来完成充分利用和释放能量的过程。对于这个力偶矩,有些人理解为“暗劲儿”,或是“hitting”,未尝不可。力矩的提供是脚部而非手部的主动翻转。所以侯根挥杆是hands active,思想意识中,却不能“在挥杆进行中”主动。(当然,挥杆前像AJ Bonar那样主动“设计”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另一必须注意的问题就是,握杆的正确性。左手的“指握杆”和右手的中指无名指之根部握杆是必须的。其原理:在最后释放阶段,力偶的来源不是主动去“掰”,而是“左臂-指”的拉,和右手的“抗”。抗的产生方式:上杆时右手臂外旋,人体各关节联合作用,右脚拇指外肌到右手的中、无名指根部构成支撑“抗”力。通俗一点儿:不妨试试,外旋整个右臂,屈肘,做推铅球动作,右脚蹬地时,感觉最有力的地方,是中指无名指的根部的指掌连接关节处。

 

二.              那个日本小个子,我说错了。不是Japanese,而是Hawaii的American Japanese:Tadd Fujikawa。1.55米,他的志愿是世界第一。看上去有些侏儒,但脚部的强烈振动和有效转换能量的本事让他击球平均288。

 

回复馒头哥哥和绿野老大、没想法等几位:你们要俺谈站位,还拿粉丝来引诱我。如果真把站位的问题都写出来,多半大家晕完。会把俺老农当粉条炖了,馒头引发血案。

和握杆一样,站位的讨论也分两个层面,理论的和应用的。理论很复杂,应用很简单。但理论不清楚,应用又总出错。仅说说部分原则和几个考虑这问题的入手点。

几个原则:

1.       站位与站姿不是一个概念:站位,在挥杆正确的条件下,保证你的杆头运动轨迹能够将球以你设计好的飞行轨迹打向目标。站姿,保证你的身体状态能够将体内能量有效的发挥并且有效地转化为杆头能量。站位和站姿同时也是相互影响的。

2.       物理原理:站位的物理原理不写了。参看博士有偿等的杆头轨迹和弹道等文章。让身体在各种球道环境下,能够维持杆头完成那些轨迹就行了。站姿的物理原理是,首先身体姿势要能够有效发出化学能,通过脚与地面的作用获得冲量。其次,身体各环节的相对位置可以有效地,在获得冲量后,正确的,“经济的”,按顺序在体内传递动量,最后在手部释放。(复习下鞭打原理:通过大环节带动小环节,借助近侧环节的制动,加大远侧环节的速度,在相邻肌群的收缩力作用下,使动量由近侧环节转移到远侧环节。)

 

(顺便回复下馒头哥哥:如果将挥杆分为两个阶段,上挥准备阶段:目的是为获得地面的冲量而做准备;过渡和释放阶段,目的是获得冲量和依次释放。那么如果腰腹启动,或者肩袖启动,在准备阶段主要目的是能够让身体在下一阶段去获得冲量,即构建X-factor,而不是通过“拮抗”来蓄积能量。这时候只需要身体的“启动部分”,比如腰腹,或肩袖去拮抗就行了,而且拮抗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蹬地”的力量。其他部分的肌肉能轻松维持杆头在挥杆平面上摆就足够了,不需要过多地“拮抗”啊。如果这个阶段就把手腕扳紧或拉伸一堆肌肉,等到需要释放时,肌肉早就“疲劳”了,释放不了了。所以您的“根本不重要”是有些道理的。让它们在开始获得地面冲量后的下个阶段再拮抗好了。许多人上挥杆时“重若泰山”,实际上都在体内耗散掉了。注意:此段话仅仅适于摆动挥杆。Stack tilt等转动挥杆的确一开始就可以“拮抗”。)

 

3.       站位和站姿必须保证平衡:一是保证挥杆整个过程中身体的平衡,而非仅仅是挥杆前的身体平衡。目的两点:保证完成思想中预先设定的杆头轨迹;去除为克服不平衡所需要的身体补偿。二是,人体肌肉的受力平衡,即通常说的“放松状态”。站位时的肌肉紧张状态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将造成肌肉的疲劳而失去拉伸-回弹能力。同时,站位时紧张的肌肉部分将“身不由己”地,首先被迫激活而破坏启动顺序。(一个简单例子:绿野兄提问“收腹启动”,如果身体的某些肌肉在启动前就是紧张的,比如手紧紧攥住球杆,或杆头重量以小臂肌肉的拉伸来承接,那么启动时一定会下意识地先启动手或手臂,此时让您以收腹启动,您一定一百个不自在。)

4.       站位的讨论必须是握杆正确的条件下才有意义,不正确的握杆,站得再好也是自欺。而不同的挥杆方式在握杆上有差别,反映到站位也就差别很大。比如水沙长草兄提到的手臂-杆身夹角问题,不仅改变了肩到球的距离,也改变了“球杆-手臂”联合系统的重心位置。身体的平衡角会很不一样。

5.       双足支撑面的大小(即站宽),重心的高低,人-杆系统总重心距离支撑面边缘的相对位置都是影响因素。原则上,距离支撑面边缘过远,属于“过度”平衡,不利于启动。反之,如主支撑在脚尖或足跟,身体容易摇摆。

 

还有一些原则,但这些就够推导出一大堆站位方面的问题了。举一个例子,假设您的站位时肌肉能够做到像普通站直时那样完全自然放松,同时握杆也正确,看下面的图:

日记 <wbr>[2009年02月23日] 

这是开始挥杆前的站位准备,它可以看成是一个共面静力系。(身体简化按havavan15环节,如果按kelly的24环节,情况更复杂)。为维持平衡,需要做到合力为0,相对于任何点的合力矩也为0。假定图示状态下人体是平衡的,此时,如果轻微改变手臂位置,或杆身手臂夹角,或改变足支撑Nx的位置,都需要某部位的肌肉拉紧来维持。而拉紧的部位可能成为被迫的启动点。经常看到许多朋友是“稳稳地”站好了,再通过手臂或肩部肌肉的拉紧来瞄球,属于“强制平衡”,那么只好用手或臂来启动了。小尾巴摇大狗?

 

不能再扯了!实际上,定量分析会很复杂繁琐,对于“玩球”的人,应用起来反倒简单,靠“感觉”好了。

 

附加:看到评论中绿野先生的“完全放松”,本文中也提到“站直时的放松”,恐有误导。文中描述只是平衡的构成原理。在实际应用中,在挥杆前的准备工作中,绝对的放松并不是好的状态。一是对精力的集中(克服比赛压力)不利,二是肌肉的工作原理是“在给予一定预张力的情况下,肌张力才能有最佳表现”。所以,站位时,不妨在保证平衡的状态下,启动部分可以轻微的紧张和戒备(腰腹启动时,髂腰肌预先激活并轻微的拉紧,肩袖启动时肩袖,尤其是冈下肌预先激活并轻微拉紧),这样不仅利于肌肉提供更大的力量,也可保证启动顺序的正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