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2009年02月17日]
(2009-02-17 00:00:00)
标签:
高尔夫教学知识/探索杂谈 |
在评论栏留言有些费力。还是用blog回复。
绿野兄:前文有句问话:是象牙塔还是应用?我写这些日志的初衷仍是“象牙塔”。写东西一开始就是打算“对我的工作产生帮助”,勤笔勉思之外,从讨论和学习中获得需要的东西。但以往,理论方面和资料方面的助益一直只有有偿服务在提供,应用方面则全部告缺。只好自己贴“教学笔记”。所幸目前应用方面有博士等新朋友的参与,我可以更集中在理论方面。建议您多看看他们的文章。我这里的东西比较无聊些。不过,您有应用方面的疑惑或建议,我们照旧讨论。周雄义曾在我那里当教练。我支持过他训练,但不是我教的。现在长沙某个练习场。已经考到职业赛牌照。我其实经常去长沙。或许能见到您。
博士:振的概念来源于弹性系统的物理解释。不是某个球员独有,而是所有的人都有,也是所有人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只不过挥杆时,击球者对振的掌握和利用不同。
左臂还只是一个component,按Homer的分类,如此的components有24个之多,其间的相互作用总数是天文数字。实际上,我认为还不止如此。比如脊柱,自第一胸椎到第五腰椎本身已经是一个复杂的“鞭”结构,但这个鞭结构不是一个规则的鞭,腰椎不连接肋骨,胸椎则连接,其运动特性非常不同。
1.
2.
3.
又:所有训练的前提仍是“握杆”。球杆作为一个component,是个“假肢”,其上没有运动神经来进行反馈。只能靠指端神经和杠杆支点(lag pressure point)的变化来传递信息予大脑。所以我是赞同finger握杆和snap release的。因为可能除了舌头外,手指的触觉最灵敏。没有好的握杆,一切的学习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完全浪费。阿宣担心练习腕部是不是会造成“手打球”。问题的实质是,腕部练习的作用不是练手腕,而是加强手指在“手”围绕腕关节摆动+振动时,手指对球杆位置和球杆速度的感知能力。您所提及的Bonar杆面转动,不管球员承认不承认,意识非意识,必定存在于良好的挥杆中。但,如果不是finger grip,并经过无数次锤炼的高手,手指对杆面的感知能力不足,即使做出来,也无法“可重复”地正确击球。
我的时间有限,请博士多多提意见和建议,有些资料、信息,您处于美国这个高尔夫“前线”,请多费心。新浪的视频像素不够。传上来不清楚。我正好有个协调很好,“振”地很到位的sample给一个女学生:Danille Ammco..(正确拼写又忘了)。不如您自己找找看有无更清楚的视频。
对了,还有您的问题:jim furyk,这家伙将双臂先摆上天,通过过渡段的“划个8字”来调整,在肩平面上又“捻”又“拉”,您说是一个平面还是2个平面?出个题让人理解1ps、2ps是“误区”才是目的。俺才不上你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