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 [2009年02月17日]

(2009-02-17 00:00:00)
标签:

高尔夫

教学

知识/探索

杂谈

在评论栏留言有些费力。还是用blog回复。

 

绿野兄:前文有句问话:是象牙塔还是应用?我写这些日志的初衷仍是“象牙塔”。写东西一开始就是打算“对我的工作产生帮助”,勤笔勉思之外,从讨论和学习中获得需要的东西。但以往,理论方面和资料方面的助益一直只有有偿服务在提供,应用方面则全部告缺。只好自己贴“教学笔记”。所幸目前应用方面有博士等新朋友的参与,我可以更集中在理论方面。建议您多看看他们的文章。我这里的东西比较无聊些。不过,您有应用方面的疑惑或建议,我们照旧讨论。周雄义曾在我那里当教练。我支持过他训练,但不是我教的。现在长沙某个练习场。已经考到职业赛牌照。我其实经常去长沙。或许能见到您。

 

博士:振的概念来源于弹性系统的物理解释。不是某个球员独有,而是所有的人都有,也是所有人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只不过挥杆时,击球者对振的掌握和利用不同。

      图示的左臂悬挂系统中,有三个类刚体(上臂,前臂,球杆)和至少四个弹性结构存在。这些弹性结构不仅维持刚体的正确运动,也通过“拉伸-回弹”这样一个“振动”的过程进行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左臂还只是一个component,按Homer的分类,如此的components有24个之多,其间的相互作用总数是天文数字。实际上,我认为还不止如此。比如脊柱,自第一胸椎到第五腰椎本身已经是一个复杂的“鞭”结构,但这个鞭结构不是一个规则的鞭,腰椎不连接肋骨,胸椎则连接,其运动特性非常不同。

      一个挥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协调如此众多的弹性系统,储存能量于其中,再将能量集中传递到腕部后,在某一个特定时间点释放。正确的,“漂亮的”,流畅的挥杆在于挥杆者能协调这些弹性体组成的components;而不好的挥杆,或者是因为不正确的身体状态(站位及站姿)对协调的阻抗或破坏,或者因为弹性体之间不正确的相互关系(包括振频的不匹配甚至对抗)产生身体内部自己对抗自己的虚假用力。许多业余爱好者挥杆时自我感觉“力大沉猛”,实际上在耗损能量于自己体内。运动伤害也是这样造成的。

     一个好的挥杆者,其动作的外观形式并不重要,身体的调动和协调能力才是关键的。纯粹从简单刚体连接(连接为非弹性万向节)角度来看,的确,刚体越长越大(对应人高马大的欧美球员),机械能越大。但小个球员,如侯根,1.5米的小日本(忘了名字),还有“病怏怏”的崔罗莲等,仍可通过调动更多的components和协调能力来进行补强。以故,破解侯根的挥杆形式是第一步,理解这个形式对协调更多的components的作用才是更重要的。例如,这个形式如何能够让侯根use every possible power?您有关侯根利用捻来释放的文章的确挺不错的。

    传统教学的办法和思维有几个特点:

1.  选择有运动天赋的球手(这里先排除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影响)。测试其跑、跳、柔韧性、耐力、心肺功能、协调能力等指标,或找到有过其他运动项目专项训练的(当然这有很大风险:其他项目训练的“能力迁移”有可能起到正面作用,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我一个学生以前训练的项目要求其总是端着肩膀保护头部和胸部,很难去除。)

2.  idle一部分components,减少相互作用的数量来提高稳定性。比如,下盘要稳,髋部要少转,脊柱要固定,….。

3.  机械性训练,1234,2234,…,甚至分解各个运动环节,还有利用器械来进行强制训练的。

    

      这些都不失为有效的“权宜之计”。另一个教学理念则是您提到的H Kelly的分拆组合的办法。如果比较难度,“组合”比“分拆”要难得多。但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技的进步,现在出现一些新的训练手段,使得组合相对容易多了。就是我提到的“振动机”(vibration plate)刺激训练:对运动员强制进行外加的机械振动,使其全身的协调性,韧带的柔韧性,肌肉的强度都迅速地提高。头痛的是:振动强度和频率需要不停的调整,根据个人的体型,肌肉现状,挥杆节奏等不断的调整来加强运动员能力。这个比较“尖端”,非我的能力和条件可以做到了。我正试图和一些机构、老师来合作。

 

又:所有训练的前提仍是“握杆”。球杆作为一个component,是个“假肢”,其上没有运动神经来进行反馈。只能靠指端神经和杠杆支点(lag pressure point)的变化来传递信息予大脑。所以我是赞同finger握杆和snap release的。因为可能除了舌头外,手指的触觉最灵敏。没有好的握杆,一切的学习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完全浪费。阿宣担心练习腕部是不是会造成“手打球”。问题的实质是,腕部练习的作用不是练手腕,而是加强手指在“手”围绕腕关节摆动+振动时,手指对球杆位置和球杆速度的感知能力。您所提及的Bonar杆面转动,不管球员承认不承认,意识非意识,必定存在于良好的挥杆中。但,如果不是finger grip,并经过无数次锤炼的高手,手指对杆面的感知能力不足,即使做出来,也无法“可重复”地正确击球。

 

我的时间有限,请博士多多提意见和建议,有些资料、信息,您处于美国这个高尔夫“前线”,请多费心。新浪的视频像素不够。传上来不清楚。我正好有个协调很好,“振”地很到位的sample给一个女学生:Danille Ammco..(正确拼写又忘了)。不如您自己找找看有无更清楚的视频。

 

对了,还有您的问题:jim furyk,这家伙将双臂先摆上天,通过过渡段的“划个8字”来调整,在肩平面上又“捻”又“拉”,您说是一个平面还是2个平面?出个题让人理解1ps、2ps是“误区”才是目的。俺才不上你当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