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 [2009年02月16日]

(2009-02-16 15:41:37)
标签:

高尔夫

教学

体育

知识/探索

杂谈

有偿留言让写个“回忆录”之类的东东,因为“有趣”。目前还没这心思和时间。新浪的高尔夫原理博客圈大约始于1年前,开始时只有我和有偿两位在兴风作浪。到此一年余,大多时间内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我曾向有偿发问:“建立理论研究的象牙塔是咱们的目的吗?”   其间我自毙了5个月。有偿虽然坚持,但也有些“意兴阑珊”。

 

复出,原因两个,朝向吴若成老大哥的短信:中国知识界都自沉,是“悲哀”;帅哥弄个austing文章来勾引。

 

没料到,一向沉寂不知所云的理论博客圈,今冬突然变得“朝气蓬勃”。不仅绿野、晋级、阿宣哥儿、…一班友参与和实践,更有博士,90后,jovisong等大侠出现。相信会有更多的“有趣”。非常感谢,很多讨论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

 

国外这种论坛挺普遍。不仅是一般爱好者,球员、教练、教授、研究人员们都在“掺乎”。俺们中国人在国外大学的物理课堂上“叱咤风云”,自然也不想在“以物理和运动医学为基础”的高尔夫挥杆研究上“甘于人后”。何况国内的教练阶层,一年来虽有不少进步,但“拾人牙慧”的现象和“不知其所以然”现象仍是普遍的。广大球友更是成了“被桃谷六仙乱灌真气的令狐冲”。

 

下一步呢?是构造“象牙塔”,还是多考虑些应用问题?

 

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加艰难。一年前我们在谈:“挥杆分为1ps,2ps两种,各有所长,不能混淆。”时至今日,伴随着有偿的“捻”的诞生,基础物理模型方面的讨论可以告一段落。但相对于人体实际挥杆,这个模型仍过于简化。下面胡乱画几个图,看看实际的情况有多复杂。与“振”,“摆”,“捻”,“释放”等都有很大关联。

 日记 <wbr>[2009年02月16日]

 

1.       一级简化:简单双钟摆,

2.       二级简化:肩锁关节的连接弹簧s1,韧带结蒂组织,可以拧转转和拉伸,虎克定律不适用,因为弹性系数不是固定值,绝对不是理想弹簧。它的弹性直接影响“振”的幅度。在hardy一个平面中影响“捻”的强度。这与球手的击球距离直接相关。

3.       三级简化:增加考虑肘关节的鞍型形态,也有连接韧带的弹簧2的少许影响。

4.       四级简化:腕部的形态,弹簧s3与振腕强度的关系,释放时间的关系,….。

(附言:博士谈到释放,这个话题确实有“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意味。因为人体这个机器的复杂性不是简单机械模型可以解释的。“储存的能量”不仅仅是杆头势能,还包括全身的“弹簧们”储存起来的能量,要求是:通过双腕在某一时间点上“释放”到杆头!!恐怕那个jovisong有道理:不太可能通过“意识”来控制,神经反馈的时间不够。许多“控制感”多半来自长期练习击球后形成的“对正确的杆面过程”的记忆效果。是运动员对器械的感知和控制能力,并非真正的“进行控制”。我很希望弄一个MIT那个教授发明的“听声”装置,相信对尽快形成“正确控制”的记忆效果有帮助。)

5.       五级简化:臂部肌肉的大弹簧。臂部肌肉不仅提供支撑左臂在平面上正确运动的力量,本身可以储存和发出能量于杆头的径向;如有加捻,不仅提供解捻(uncup),亦有更多能力用于协助hitting。

 

相关的课题很多,比如:

模型的选择:如果只看这些图,大致可以明白为什么hardy的一个平面最容易掌握,侯根的较难(捻过的左臂稳定性稍好),全摆动则需要“天分”。但实际情形又不尽然。也许最复杂的动作反倒更本能。人体是亿万年大自然进化的“鬼斧神工”。实在估摸不透它到底能干些什么。所以,我宁愿使用鞭打训练法,先“全面开花”,调动人的各个身体构件的能力后,再“分别结果”,最终形成1ps,2ps或侯根挥杆,则因人而异了。

即使鞭打,也有许多问题需解决:振动的训练法?使用振动机刺激训练时的频率选择?,还有谐振问题和不同球员的谐振频率?…事情太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