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几个评论前先做“鸣谢”,“声明”。
1.
再次强调,前文宗旨是提出一个个人看法:鞭打动作应作为一个“普适性”的训练体系。不是对某种挥杆动作模型和动作细节进行介绍。“训练体系”包含的内容比较广,训练后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挥杆,未必千篇一律。其适用范围也仅针对专门学球的人。所以没有太多针对挥杆的指导作用。朋友们或觉对自己帮助,或由此“开始思考”有关挥杆的深层问题,属于另一个范畴的“乐趣”。
2.
文中有技术论断,目的是期盼看到不同看法和评判,以求提高完善。没有任何“宣讲”、“推广”,甚至“答疑”的企图。感谢博士,您回复的“抗压性”的问题很有意义。另外,胡诌兄的“瑜伽”法,博圈中还有一位杨朕先生的“太极”法,作为训练体系的补充或实施步骤,相信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值得我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证明自己“懂”,甚或以专家自居来“答疑”,不仅是虚荣而且是sb。由此,请诸位老大原谅,我没有“愿望”,也没有“义务”来回答各位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什么,新浪的编辑将前文标注成“回答技术问题”,属于“牛头对马嘴”。这种事从前发生过一次:我写自己球场某洞的“攻略”,网上标题却变成“英国公开赛球道攻略”。
3.
但有一种例外,当看到深入思考的博友,如绿野、晋级、老段等,感叹其“花了心思”,也混得“脸熟”了,或许会斗胆给出一些我个人的看法,介绍些自己了解的情况。不少朋友的称谓是“新浪网友”,见首不见尾的,很难沟通交流。硬要回答,变成“好为人师”的自言自语。
4.
本人经常对一些不相关的事情“胡言乱语”,借题发挥,比如上次贬低“香港四大天王”,大约是性格使然。感谢沙发上的“天王老子”,提醒我“不论个人喜好,敞开心胸,理解并接受现实”,以免“愤世嫉俗”,被时代抛弃。
5.
面对“请高人指点”、“赐教”之类的发问,实在惶惑:如果不做答,是“故弄玄虚”,“摆架子”;如果作答,就变成“自承高人”。倒是那个90后,一串ABCD,有提问有质疑,直截了当,很对心思。
几件事谈下看法:
1.
我在同绿野兄讨论时完全没有“侯根的握杆图解错误”的意思。原意是:有些人可能理解了图示的外观,但没有深入理解图示的“指节-小鱼际”对球杆的拉压杠杆作用,以至虽然外表上是按图示握杆了,但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偏差而不自知。我曾建议绿野兄使用一种方法:以左手后三指及小鱼际先构成完整的握杆杠杆,表现为手腕上翘很大的强势左手,然后逐渐改平手腕,使手指支点渐次移动到食指的第二指节上,同时,维持小鱼际(桡腕关节)对杆尾的压力,这样,或许能保证既得侯根图示的表,也得其“里”。
2.
相对于转动和摆动两种基本挥杆方式,踏步启动不是一个“式”。踏步启动只是在“摆动式”挥杆中,有别于“肩袖启动”(肩袖:肩背的一组肌肉组合,用于挥动肩臂三角)的另外一种启动方式或称启动顺序。踏步也不是真地去用脚踏步,而是用腰部肌肉运动力线(髂、腰肌)作为启动上下挥杆第一个被“激活”的肌肉组群。外观上表现为踏步动作,使踝关节构成的第一级制动加强。这方法更加强调人的“核心区域”(core)的主动作用。实际上,在“鞭打训练体系”中学习踏步启动时,并非从学习腰骶先激活的踏步开始,而是在基础握杆训练后,先学习腕部摆动,之后到肩锁,腰部,踝关节等,依次过渡。使学生理解并适应身体各个部分对杆头的加速作用。在实际应用时,根据不同的挥杆要求和挥杆环境,未必一定要“踏步启动”。
3.
致博士:您提出的抗压问题,我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解决抗压,是应该以选择“貌似”抗压的挥杆模型入手,还是应该从“选材和心理训练”入手?某些人即使有最“抗压”的挥杆,但仍然克服不了压力下的走型。有些人,如westwood,身体一通乱动,心理素质却超强。可能,高尔夫的“天王”需要那种外表木讷,对外界影响屏蔽能力很强的“偏执狂”。(哈哈,又回到“潜质”这个题目上了)。一个故事:李伟兄陪faldo打球。Faldo球童告诉李,他的挥杆比faldo好,平常faldo多半打不过他,可是:“比赛?那是另一回事”。我担心我的一些学生,挥杆没问题,但根本不具备比赛的心理能力。需要请胡诌兄教他们练练瑜伽,比赛时做到“物我两忘”。
4.
运动天赋的相关问题:博士谈到运动天赋是基本选材条件,有偿文字里也表现出“远东人对抗欧美的先天不足”。一位“新浪网友”留言第一句话就是“没有运动基础”。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论出于什么考虑,即使有“运动天赋”,身体能力的提高也是必须配合挥杆学习的。建议许多爱好者,在每天练习场上无数次的狂轰滥炸之外,还是多花些精力做些基本的身体素质练习,虽然那不如“挥杆”有趣。我现在带四个学生,分布三个地方,商务缠身,没有时间盯紧他们训练。但每次查问,必定先问体能训练的完成情况。可惜多半都偷懒了(因为“不好玩”)。建议几个练习方法:田野跑,(通过“一脚高一脚低”的跑步,训练身体各运动神经的反应能力和肌肉控制能力),前后抛掷实心球,简单的单杠翻,立定跳。甚至学习下黑人的街舞。
5.
致90后:有偿说你“至少是80后”。我看未必,因为90后未必就一定“数理基础不扎实”;其二,您的“时不常冒出来精辟一番”的“大侠”作法,到底是…后?是“仙人指路”,还是“少年轻狂”?呵呵呵。好说怪话是俺性格,您包涵。无论如何,您的见解非常有深度。我也非常感谢您的质疑。“运动力线”这个词丢了两个字,本应该是“肌肉运动力线”。
指首尾相连的一连串肌肉或肌肉组合,有封闭或开放之分。一般认为封闭的比较能够提供更稳定的力量或支撑作用。但即使是开放情况下,如羽毛球网球的单手握拍等,也需要身体左右肌肉都正确连接,而非仅仅是左侧或右侧。练太极的杨朕或许更懂这道理。您提出“封闭如何摆动”,的确,我的表述有问题。虽然肌肉运动力线本身不存在摆动问题,但这个力线支撑着肩臂三角的骨骼运动。同时,在“捻”存在时,力线内也需要其他肌肉参与来提供捻的力量。
另,那篇文章中的其他问题:因为运动力线(肌肉连接)不正确,左臂运动过程中,右臂不仅无法维持、支撑左臂的运动,反倒破坏左臂的运动平面,表现为:上杆鸡翅膀,下杆非意识的被迫toss。连接正确的肌肉运动力线,除能维持左臂正确运动外,拉伸-弹回的肌肉还可以为杆头提供额外的动量(矢量)。希望您提看法,也希望您注册一下。
6.
致有偿:“振”的相关问题,一句半句说不清。我找些材料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