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之谊

标签:
高尔夫教学体育杂谈知识/探索教育 |
分类: 教学 |
前文春节前贴出,只是为“还博士的债”。这么多朋友留言(数千字),而且贡献许多有价值的看法,置之不理,说不过去。
7月前写博客时,自陷过深,背离初衷,患得患失,蝇营狗苟,甚至关心起点击率那无聊玩意儿。所以立即自省,作书告别博友。既然已经“自溺”了,缘何又出来“闹鬼”?
原因:帅哥介绍的mike austing,正好是俺最近试图建立的新教学体系所参照的一个重要典范,帅哥又有“国内怎么没有人教这种挥杆”等语,算是“挠到了痒处”。
但是次复出,抱定宗旨:“城中十万户,此处两三家。”只进行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讨论。从中汲取营养。所以对许多朋友的评论只“作壁上观”。但这次好像不尽“地主之谊”是不行了。
谈看法或回复朋友们的提问前一定请诸位老大理解下述的几个背景:
1.
2.
3.
对学习高尔夫的人来说,“拿训练当乐趣”几乎是必须的。但“不得不学好”的被动学习(如需要做球童来糊口的本侯根),也未必就成不了“天王”。我对天王这个称法比较不“感冒”。香港的“四大天王”,一个被谭盾看不起,还有一个需要回北京学习识谱,那个大偶像从来就没有音准和音高。
实际上,有偿说得比较高明,“潜”与“显”本来就是形而上学的说法。本就不存在判定标准。同一个教练对不同的“小朋友”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不同的教练,不同的家长,也会看法不同。老小子胡言乱语中,点出了问题的实质。山川等人的“因势利导”是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恐怕胡诌兄的“碰”,反到比“认定某某有潜质”合理多了。潜质的问题只是因看到某文章中“某某小朋友有潜质”这个莫名其妙的说法而提出来,希望大家,尤其是家长,更深入地思考,不要简单盲目被忽悠而已。
扩展开来谈,教学思想也因教练的不同而不同。我建议以鞭打动作为普适性的训练体系,博士觉得不应放弃“机械性肌肉记忆”的训练体系,本来无需判定孰对孰错。根据自己的believes,着手去做就好了。交流中互相获取营养,改善、借鉴、提高。而旁观者,业余爱好者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聪明如绿野兄),也是好事。如硬要证明“我是永远正确,无比正确”,或“为争论而争论”,反为不美。所以,看到上篇文章后面有那么多朋友提出看法,讨论加争论,俺就又“郭德纲了”:很欣慰。
4.近日见到帅哥,反映有些朋友觉得我的文章“深奥、枯燥”。我答应“尽量”改变文风了。高尔夫的研究和教学涉及人体这个复杂到无以复加的超级机器,几乎每一个论断都有一堆影响因素和局限性,我则希望尽量做到周延,以至文字枯燥繁冗。还有朋友反映文章过长,这我到不觉得有问题:有兴趣和用得着的人,自有耐心读完;只是看个热闹的,因文章长而“望而却步”反倒是好事,节省时间了。
具体回复一些问题:
1.
有必要先简介些教学方面的经验教训。在理论方面,我开始是在一位运动医学专家指导下以侧重“肌肉运动”为入手点的。简要地说,人体各部肌肉构成多个封闭运动力线,使这些运动力线围绕身体某一个定轴,产生自下而上的“螺旋式连接”的叠加来完成杆头的加速过程。也可通俗地称为:拧紧发条式,旋转式,一个平面的挥杆(1ps),..以至stack tilt..。教学重点是“握杆”和,上杆顶点时人体绕定轴的旋转半径达到最小(右腕保持在肩平面下靠紧右肩来达到)以减小身体转动惯量来轻松获取加速度。这方法在正确握杆后,倒也简单易学,“转个圈圈”就行了。距离方面也可接受。同时,看到国外文章中对stack tilt的推崇,还有“一个平面代表未来高尔夫的发展方向”等论点,自我强化了一个错误观点:我教的就是“最先进”的,而且是“未来的”,沾沾自喜,十分天真。同时,误判本侯根就是这个方法,还作文加以推荐,贻害不浅。直至有偿提供了些本侯根的missing secret之类的资料,才发现自己乃“井底一蛙”尔。
举例来说:以前我训练握杆时,以训练后三指的握力为第一阶段,枯燥低效。现在只是要求学生先去吊单杠,以腰部振动启动引体向上来体会握杆时手指的位置和承力作用。
当然,鞭打动作作为体系也一定具有缺点和局限性。首先,鞭打动作训练一定会产生摆动式的挥杆,包括2ps,不管是减少身体参与还是全面动员身体各构件。未必适合所有人。其二,对鞭打动作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看不到头”的工作。鞭打动作适用于多数体育项目,所以世界体育界都在研究。因为人体的各个关节有大约7种不同的形态,单手部就有27个自由度,对某一动作的肌肉参与也不是简单的一块,而是以肌肉组合的形式。加上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反馈等,复杂程度不是任何机械可以比拟的。我曾幼稚地发“宏愿”,搞清高尔夫各个动作肌肉的参与方式,后来发现即使皓首穷经,上穷碧落,也是“两头茫茫皆不见”,而高尔夫作为一个game,没必要搞得如此“悲壮”。
不多说了,反正也谈不完。
2.
博士提供了一个简单实验,有偿也著文谈到“负向加速度”不存在于圆周运动。这些实验和物理解释无疑具备指导性的意义。但具体到使用时,就必须考虑肌肉的作用和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反馈。人有时很怪,让他模拟简单的机械运动,他反倒不自在,偏偏要做些复杂的动作倒是更“本能”些。下面画个图,举个简单的例子:左边是肩臂三角简化为刚体摆杆和万向节,但是实际上,肩臂三角型中存在铰链型、球窝型、鞍型..多种关节形态,整个三角形中又有一个封闭的肌肉运动力线环绕着,如右图。(当然,必须有个前提,正确握杆才能产生稳定的封闭力线来支撑杆头的正确运动) 这些肌肉或被拉,或被压,在下挥时,拉伸肌肉的弹回不仅支撑左臂做圆周运动,而且产生动能于杆头运动的径向。所以杆头不是一个简单的圆周运动可以全面模拟的。李建设文章中“惊呼”人体运动不符合牛顿定律,虽然说法不对,但人体运动复杂性的确不能简化为机械运动。
3.
顺便插一句:想都“振”起来,需要严格地以“收腹”来启动上挥杆,构成双腿的移动-制动-回弹,即振踝。否则各个点的振频不匹配,变成七扭八歪的提线木偶了。
暂时先谈到这里,文章已经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