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主之谊

(2009-02-05 17:55:42)
标签:

高尔夫

教学

体育

杂谈

知识/探索

教育

分类: 教学

前文春节前贴出,只是为“还博士的债”。这么多朋友留言(数千字),而且贡献许多有价值的看法,置之不理,说不过去。

 

7月前写博客时,自陷过深,背离初衷,患得患失,蝇营狗苟,甚至关心起点击率那无聊玩意儿。所以立即自省,作书告别博友。既然已经“自溺”了,缘何又出来“闹鬼”?

 

原因:帅哥介绍的mike austing,正好是俺最近试图建立的新教学体系所参照的一个重要典范,帅哥又有“国内怎么没有人教这种挥杆”等语,算是“挠到了痒处”。

 

但是次复出,抱定宗旨:“城中十万户,此处两三家。”只进行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讨论。从中汲取营养。所以对许多朋友的评论只“作壁上观”。但这次好像不尽“地主之谊”是不行了。

 

谈看法或回复朋友们的提问前一定请诸位老大理解下述的几个背景:

1.       我的工作重心是教学,所以几遍文章皆为教学方面的内容。如“潜质”、“感悟”、“梦想”等。前文内容亦是围绕“教学体系”这个主旨,与高尔夫博士进行的一个讨论。这篇有关鞭打动作的文章不是具体介绍“上肢鞭打动作”和其应用方式,原意是说明“上肢鞭打动作作为一个训练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合理的”。所以对朋友们学球恐怕帮助不大。以往我使用的教学体系是围绕“握杆”展开的。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握杆-重新认识握杆”为开始。通常培养一个学生(以高尔夫为职业目标的学生),理论上需要9个月左右的基础挥杆学习。但是这个体系在实践中出现不少问题。所以开始寻找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2.       培养职业球手和教授业余爱好者是差别相当大的两件事。职业的目标是寻求获得职业收入,业余则是为了获得身体或心理的满足,甚至是为了获取商业活动利益。双方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表面上类似(差一两个tee),内里则有实质的差异。有位高人说得好:高尔夫当职业是苦难,当爱好是乐趣。比如:想做职业球手,要进行许多无聊的、看似与“击球”无关的训练,不是以何时“破8见7”来衡量,也不是以挥杆多么“漂亮”来衡量。一位小朋友,在国外一名校学球,学了3年仍没成绩,因为老师从来不让他去计算成绩,下场训练,只是在同一个球道反复打。反倒是,老魏早期一边培养张娜,一边为业余爱好者开班贴补,标榜:15节课,包您“菜鸟”破百。

3.       由此,出发点不同,目标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主观上“希望”获取的知识不同,结论也差出很远。比如“潜质”一文,大家的看法莫衷一是,甚至有“唯第一个小朋友可成天王”的“浪漫情怀”。

对学习高尔夫的人来说,“拿训练当乐趣”几乎是必须的。但“不得不学好”的被动学习(如需要做球童来糊口的本侯根),也未必就成不了“天王”。我对天王这个称法比较不“感冒”。香港的“四大天王”,一个被谭盾看不起,还有一个需要回北京学习识谱,那个大偶像从来就没有音准和音高。

实际上,有偿说得比较高明,“潜”与“显”本来就是形而上学的说法。本就不存在判定标准。同一个教练对不同的“小朋友”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不同的教练,不同的家长,也会看法不同。老小子胡言乱语中,点出了问题的实质。山川等人的“因势利导”是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恐怕胡诌兄的“碰”,反到比“认定某某有潜质”合理多了。潜质的问题只是因看到某文章中“某某小朋友有潜质”这个莫名其妙的说法而提出来,希望大家,尤其是家长,更深入地思考,不要简单盲目被忽悠而已。

扩展开来谈,教学思想也因教练的不同而不同。我建议以鞭打动作为普适性的训练体系,博士觉得不应放弃“机械性肌肉记忆”的训练体系,本来无需判定孰对孰错。根据自己的believes,着手去做就好了。交流中互相获取营养,改善、借鉴、提高。而旁观者,业余爱好者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聪明如绿野兄),也是好事。如硬要证明“我是永远正确,无比正确”,或“为争论而争论”,反为不美。所以,看到上篇文章后面有那么多朋友提出看法,讨论加争论,俺就又“郭德纲了”:很欣慰。

 

4.近日见到帅哥,反映有些朋友觉得我的文章“深奥、枯燥”。我答应“尽量”改变文风了。高尔夫的研究和教学涉及人体这个复杂到无以复加的超级机器,几乎每一个论断都有一堆影响因素和局限性,我则希望尽量做到周延,以至文字枯燥繁冗。还有朋友反映文章过长,这我到不觉得有问题:有兴趣和用得着的人,自有耐心读完;只是看个热闹的,因文章长而“望而却步”反倒是好事,节省时间了。

 

具体回复一些问题:

1.       致博士:教学体系的进一步讨论

有必要先简介些教学方面的经验教训。在理论方面,我开始是在一位运动医学专家指导下以侧重“肌肉运动”为入手点的。简要地说,人体各部肌肉构成多个封闭运动力线,使这些运动力线围绕身体某一个定轴,产生自下而上的“螺旋式连接”的叠加来完成杆头的加速过程。也可通俗地称为:拧紧发条式,旋转式,一个平面的挥杆(1ps),..以至stack tilt..。教学重点是“握杆”和,上杆顶点时人体绕定轴的旋转半径达到最小(右腕保持在肩平面下靠紧右肩来达到)以减小身体转动惯量来轻松获取加速度。这方法在正确握杆后,倒也简单易学,“转个圈圈”就行了。距离方面也可接受。同时,看到国外文章中对stack tilt的推崇,还有“一个平面代表未来高尔夫的发展方向”等论点,自我强化了一个错误观点:我教的就是“最先进”的,而且是“未来的”,沾沾自喜,十分天真。同时,误判本侯根就是这个方法,还作文加以推荐,贻害不浅。直至有偿提供了些本侯根的missing secret之类的资料,才发现自己乃“井底一蛙”尔。

       更有甚者,学生在掌握这个挥杆法后,成绩提高遇到瓶颈:本来这个挥杆法表面上看应该是最简单稳定有效的,抗压理应是最好的。但实际上,中国人比起人高马大的欧美球手,总是难于排除“用力打远拼距离”这个潜意识。在比赛中,很容易丧失对“转个圈圈”的信心。不由自主地扩大挥杆半径。对于女生,更是如此。单从技术分析来看,旋转式比较摆动式,的确在距离上有局限性。(A Baddely作为我早期教学的范例也可能存在距离不足的问题。)结果是,老师反复强制性修正“跑偏”了的挥杆,学生则反复“跑偏”。有个女生在我盯住的时候,挥杆很好,但只要我不在,她就旋转摆动一起上,搞到出现骶棘肌损伤,放弃了学习。我至今仍觉愧对其人。所以,强制性的东西即使再“先进”,如无法和特殊的思想意识有机地结合,同时和学生的身体条件相匹配,也是无用。您谈到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非常正确。不经实践检验,无法发现这类问题。而没有实践经验,理论也无法完善。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放弃“肌肉运动”为出发点,改从“思维意识”、“肌肉”、“骨头”和“神经系统”来综合考虑。参考方方面面的资料和国内外同行的意见,我认为以上肢鞭打动作作为训练体系更为全面和适用。原因在前文中有所述及,不再继续深入了。

       训练方法是将各个关节和摆杆分别训练,包括腕、肩、胸、…脚踝,使所有的运动神经分别调动后,让受训者体会并适应各个身体部分对杆头加速的驱动能力,再根据其身体条件和击球目的、击球环境任意调整身体各部的参与量和参与强度,做到随心所欲。

举例来说:以前我训练握杆时,以训练后三指的握力为第一阶段,枯燥低效。现在只是要求学生先去吊单杠,以腰部振动启动引体向上来体会握杆时手指的位置和承力作用。

当然,鞭打动作作为体系也一定具有缺点和局限性。首先,鞭打动作训练一定会产生摆动式的挥杆,包括2ps,不管是减少身体参与还是全面动员身体各构件。未必适合所有人。其二,对鞭打动作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看不到头”的工作。鞭打动作适用于多数体育项目,所以世界体育界都在研究。因为人体的各个关节有大约7种不同的形态,单手部就有27个自由度,对某一动作的肌肉参与也不是简单的一块,而是以肌肉组合的形式。加上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反馈等,复杂程度不是任何机械可以比拟的。我曾幼稚地发“宏愿”,搞清高尔夫各个动作肌肉的参与方式,后来发现即使皓首穷经,上穷碧落,也是“两头茫茫皆不见”,而高尔夫作为一个game,没必要搞得如此“悲壮”。

不多说了,反正也谈不完。

 

2.       实验问题:

博士提供了一个简单实验,有偿也著文谈到“负向加速度”不存在于圆周运动。这些实验和物理解释无疑具备指导性的意义。但具体到使用时,就必须考虑肌肉的作用和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反馈。人有时很怪,让他模拟简单的机械运动,他反倒不自在,偏偏要做些复杂的动作倒是更“本能”些。下面画个图,举个简单的例子:左边是肩臂三角简化为刚体摆杆和万向节,但是实际上,肩臂三角型中存在铰链型、球窝型、鞍型..多种关节形态,整个三角形中又有一个封闭的肌肉运动力线环绕着,如右图。(当然,必须有个前提,正确握杆才能产生稳定的封闭力线来支撑杆头的正确运动) 这些肌肉或被拉,或被压,在下挥时,拉伸肌肉的弹回不仅支撑左臂做圆周运动,而且产生动能于杆头运动的径向。所以杆头不是一个简单的圆周运动可以全面模拟的。李建设文章中“惊呼”人体运动不符合牛顿定律,虽然说法不对,但人体运动复杂性的确不能简化为机械运动。

地主之谊

 

3.       有关“振”,这个词好像挺“新鲜”,其实并不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正如评论中一位朋友的说法,“存在许多运动中”。以振腕为例,弹钢琴,厨师切菜都有振腕动作。“振”的含义是“有来有往的往复运动”。在刚体的机械运动中的确不存在,但在人体就存在了。仔细体会弹钢琴时,手腕向下运动并制动后,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反向上提后(负向加速),手指才触键。此时,前臂内的伸屈肌提供了比机械运动更多的运动能量。手指触键出现了“延迟”。这个现象在胸部也存在,下挥杆胸部回转、制动,在开始反向运动后,手臂的摆动才“延迟地”开始,此时胸肌提供了更多动能。只是振胸是个比较难体会和应用的细微动作。对于大多数业余爱好者来说,没有必要搞到这么细致。有偿说得有道理,未必需要都“振”起来。

顺便插一句:想都“振”起来,需要严格地以“收腹”来启动上挥杆,构成双腿的移动-制动-回弹,即振踝。否则各个点的振频不匹配,变成七扭八歪的提线木偶了。

 

暂时先谈到这里,文章已经太长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