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的几个感悟
(2008-12-26 15:11:34)
标签:
高尔夫教学杂谈体育文化青少年教育 |
今晨乱逛,网上热闹事两件:“刘宇翔一家倾家荡产学球”;“张连伟:没有成功”。距写那篇小文“中国高尔夫富与穷”恰好一年,很有些话想说,又不便多说。几个问题放在下面,大家自己琢磨:
1.
2.
3.
4.
年底写过两封信,给学生的和一位教练朋友的,分别摘录几段,看看对解读上述几个问题有否帮助?
摘录:给学生们的信
有关职业的决心:打从你们开始学习高尔夫,并立志以此安身立命的时候,就告诉你们这东西远不是那麽好玩,是“艰苦卓绝”!张连伟说过:100个学球的人中有10个能成为职业,10个中有1个能赚到钱,而这一个在赚钱之前已经花了上千万。你们算算,….,是不是已经到达百万了。而你们离“赚钱”还远着呢。希望你们能成为那一百分之一。
像球手那样思维:要成为那一百分之一,你除了学会挥杆外,要学习的还有太多,请牢记,挥杆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最基础、最“傻”、最简单的内容,而你们的目的是在连续4个18洞,200多次挥杆中,每次击球都要将球打到明确的落点。因为每一次挥杆都将代表你们养家糊口的金钱。有个不太牢靠的统计数据,即使好的职业球手在比赛中,每一轮都有4到5次挥杆精力不集中的,谁的精力不集中次数少,谁能赚到钱。伍兹的挥杆真的那麽了不起吗?未必,但伍兹集中精力完成工作目标的能力才是最可怕的。那种追求完美的精神才是制胜之宝!学会挥杆只是基础,学会像“球手”那样思维才是根本。……
思想问题:无数次强调,想在高尔夫上赚钱需要天赋。什么天赋?不是身体条件,而是精神:格物致知的精神和必胜的企图心。格物致知:发傻-悟道-清明透彻,…..跑到酒店大堂旁若无人地挥杆,够神经了吧。但一日悟道,你就“一片光明”了。高尔夫有那麽难吗,那个小球不就是傻傻地放在地上吗?有人给你出难题和你对抗吗?想想乒乓、网球、羽毛球,那个不是难过高尔夫:飞速运动的球要你打中不说,还要攻击到对手接不到的落点。高尔夫其实就两个个难度:…….克服心理和生理障碍就能突破自己。
企图心:特别批评…….缺乏“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精神的地方,总是小富即安。“差不多就行了”。你们看看老虎伍兹,上场后一幅“找人打架”的心态,挥杆时面部神经都是紧张的,那个球如果没有按他的意思到达落点,他恨不得吃了它。你们有这种“必需完美的完成工作目标”的精神吗?没有?如何赚到钱?
摘:和一位教练的沟通
有关“追求完美挥杆一书”:您推崇的这本书,成书于1968年,由一群英国科学家写成。国内有翻译,记得是03年国内译本才出来,只售25元一本,不过市面上很少见到。曾有人认为学通该书,必可“一棍走天下”。
它无疑是一本“伟大”的书。“伟大”在于,它开创了“科学家以科学方法”全面研究挥杆和高尔夫各方面问题的历史。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激发了高尔夫球界和球具制造界以科学视眼和思维来看待高尔夫相关问题。试想,40年前,国外就已经开展了科学全面认识高尔夫的工作,我们呢?我写博客原为呼吁我们也开展些研究工作,结果呢?感觉的,直觉的,半科学的,学了科学知识却没有学会科学方法论的,伪科学的…。所以,不写也罢。
其实,该书更令人钦佩的是:正是因为它由一班经过正规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写成,它表现出伟大的科学精神。该书并不大吹大擂其“完美”,而是反复强调声明:“本书的研究和结论是初级的、有局限性的、需要深入和验证的,而且,在这本书出版的同时,作者们已经开始做更深入复杂细致的思考和试验工作。”
40年了,人类在科学上的进步之快我们是见证人吧?实验手段和技术更是一日千里。…………..该书内容早在实践过程中有了完善,改善,修改和提高。目前流行些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有介绍到国内的“one plane-two plane”…….(虽然这理论只是“感觉”,而不是“科学”),模型也复杂到计算机模拟的Mr.Pro。所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它山”已经在用“精钢”攻玉,我们还应该以“石”为至宝吗?
有关双钟摆模型:一个具体问题:双钟摆模型。在写作这本书的第一版时,科学家们将肩臂三角简化为一个杆状结构(一级摆杆),摆动轴假设为胸锁关节;球杆作为二级摆杆通过手腕这个万向节“挂”在一级摆杆上。球手以肩部肌肉启动这个双钟摆,回挥时腕部加力也可不加力。这个假设模型我记得应该是更早由物理学家Theordore提出的(此点不确定)。在这个模型上,身体的作用是协助和支撑这个双钟摆在一个平面上稳定摆动,右手腕臂等维持“左臂-球杆挥杆平面”以设法消除混沌运动。对这个模型的应用,直接导致甚至规范了了肩部启动的K式挥杆方法。(以前给你的文章中介绍过这种挥杆方法的要点)。
这个模型很长一段时间内指导了国外的教学工作,引出了我们熟知的x-factor等重要概念。国内更是照本宣科,而且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看练习场上,教练们一通三角型,挥杆平面,释放…等等。….
模型的缺陷:但这个模型有几个严重的缺陷:1.一级摆杆的形状在挥杆过程中是不可能固定的,右臂的屈伸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摆杆的形状,造成摆杆任一时刻的转动惯量都在改变。2.手腕的确有很大的自由度,但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万向节。3.作为一级摆杆摆动轴的胸锁关节也不是万向节(在平行面上自由度不错,但在垂直方向上是微动关节)4.与人类的“全身用力”的意识倾向相矛盾。
这些缺陷在实践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难学”。我在开始时也是教这个挥杆:先让学员认识肩臂三角,挥杆平面,克服诸如鸡翅膀,手腕掰杆等等各种问题,但教到身体不出力和手腕绞力(常说的延迟释放)时,学员和老师都很头痛。今天找到释放点了,明天又没了。…诸如此类。(恐怕要同意网上有偿服务刘先生的看法:这种挥杆不是天才根本学不好。)
有关多刚体连接的鞭打模型:这个模型也可以说是在原双钟摆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即多钟摆运动。原理是,人体自脚到手指-再到器械,可以看做是由许多通过关节连接的多“摆杆”结构连接构成。由踝关节开始每一节骨头都被看做一级摆杆。当运动(移动,摆动)的摆杆在近端制动,运动能量即传递到远端。能量就这样通过各级摆杆的逐级制动-加速过程,最终到达杆头,在杆头产生巨大的速度。同时,各节摆杆的关节处因为肌肉的拉伸张力制造更大的摆杆速度。能量像波涛一样一级级自脚到杆头叠加,以至“摧枯拉朽”。
……………..
实际上,这种鞭打运动几乎存在于所有挥动和投掷运动当中。如棒球,网球,羽毛球,篮球的投篮,排球的扣杀…。超级丹-林丹可以利用这个鞭打动作将羽毛球打出320公里的时速。我们同样发现,在许多伟大的高尔夫球手的挥杆中都存在这个鞭打动作,如Hogan,尼克劳斯,还有近期推荐给你看的帅哥介绍的austing。……
………………鞭打动作的基本特征是一体化启动上挥杆,身体在双脚内侧无障碍地大幅旋转,在上挥顶点时左脚后跟抬起较多,以脚内侧前端支撑。然后以踏步-拧腰启动下挥,如Hogan描述的run the knee to the ball,尼克劳斯的用膝盖冲击等。踏步拧腰运动医学上的准确描述:………
需要提醒:鞭打这个词是我国体育界通俗的称法,国外并无相对应的whiplash称呼。一般只是讨论kinetic chain。鞭打-运动链理论在国际体育界的应用已经很深入了。所幸国内在这个方面不输国外,(为奥运会上争金夺银)。一般可用仪器对各个关节点的运动数据和肌肉受力情况进行精确测试,并相应提出改善方法和体能提高方法。
……………你要提醒学生特别保护跟腱,不要成为“刘飞入”。因为起初学习这个方法后,学生的距离会大幅提高,似有无穷的力可以使用,容易在失却自我保护意识时伤跟腱。
训练难度主要是手腕,…
………
疑问是:既然双钟摆已经是“不可预知”(混沌运动)了,多钟摆岂不更…?奇特的是,人体经过很多万年的进化,早适应了这个运动,或者说,这个方法几乎是本能的。只要有过跑,跳,羽毛球,网球…等的基础训练,很容易掌握。自然本能的动作才能让球手集中注意力来完成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