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佛来信:平行的世界

(2011-06-20 10:45:23)
标签:

杂谈

  读万卷书终究还是要行万里路;否则,我们怎么去验证胸中无限丘壑的平行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写实版还是山寨版呢?

                                            平行的世界

                                                  文/王淇
   
  今年,托在哈佛大学访学的先生的福,我终于把“飞跃重洋”这四个字从名词转化成了动词,来到大洋彼岸探个究竟。
    之前没去过美国,并不代表我对它一无所知;相反,就像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虚构的天方夜谭一样,各种传闻帮我一句一偈地打造出了一个平行的世界。
    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幼年,对于美国的认知基本来源于传说。我记得和家人聚在一起,从偶尔归来的亲友那里,心情激动地听他们讲述一个先进、富庶、幸福的超级大国:人们用着各种意想不到的电器、吃着没听说过的美食、过着乐而忘忧的小日子。美国再也不是“纸老虎”、“美帝”,在我脑海中的平行世界里,它化身为乌托邦,具备了儿时的我定义美好生活的所有元素。
  及至少年时代,国门逐渐打开,传媒逐步开放,各种信息伴着英语的学习扑面而来,印象最深的就是《北京人在纽约》那部电视剧和柯岩的长篇小说《他乡明月》。
  彼时国内社会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平生太多个第一次纷至沓来:第一次吃了肯德基,第一次和麦当劳叔叔合影,第一次用上了进口家电,第一次坐上了小轿车……那时候,看王启明和阿春跌宕起伏的经历,读紫薇和朵拉阴差阳错的故事,难免觉得原来这个平行世界也不是上帝之城,有犯罪、有贫穷、有争斗,有种种的不容易和不得已。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到了新千年,借助网络的东风,关于美国的信息量和我们的GDP一样,增长势头极其迅猛。
  大洋两岸在全球化的席卷下,无视了时差,日益同步起来。追看最新一季的《生活大爆炸》、追踪最新一期的《哈佛法律评论》、查阅《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收听最in和最潮的podcast、赏鉴新出品的Coach包,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必修课。我也常常暗自揣摩:是不是平行和真实这两个世界早就实现了对接?
    当飞机即将降落时,向窗外望去,我突然有了忐忑。
  一个月的旅程下来,环东北美国一圈,最大的感受居然是莫名的熟悉:听得懂语言,常有“活雷锋”热情帮助。虽说西式食物不大吃得惯,但中餐馆已经又好又快地发展起来。
  不过,因为这些熟悉感,我渐渐地发现了先前的平行世界中,想象的成分多过真实。正如卡尔维诺书中所写“忽必烈皇帝留意到了马可波罗的城市只是类型化的景象的不同排列组合而已”。我的也是,而现实不是。
  对于我而言,曾经构建的那个看不见的世界是骄奢淫逸的、是灯红酒绿的、是放荡不羁的。
  实际上呢,我们沿着州际公路旅行时,满眼望去都是白茫茫一片、银装素裹的森林,偶尔点缀些小镇和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因为年代的久远,显出了岁月沉淀的痕迹;晚上行车的时候,竟然会有乡间小路的感觉,静谧而又安详。
  当然,他们也有不节能的时候,但那多数是为了方便。比如小镇出于安全考虑,夜晚会在每个角落都掌着灯,让在夜色中孤独游荡的人们倍感温暖。
  有人要说美国人都爱高油耗的大车,的确有不少人是这样的,我们在高速路上看到呼啸着的大福特,一般都会断定这是个正宗美国佬开的;可低油耗的丰田、本田、现代、起亚等日系、韩系的车在美国也很流行,所以也不是说,“是个美国人就爱和地球资源过不去”。
  再说生活方式,好莱坞影视常给我们展现的是夜夜笙歌;而实际上夜晚一过6点,大街上就没什么人了。很多人都赶回家,过保守的家庭生活去了,以至于我常有时光倒流的错觉,好像又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城市,没有KTV、没有酒吧、没有夜总会,人们过着单位-家庭、学校-公寓的两点一线式的日子。
    所以说,读万卷书终究还是要搭配行万里路;否则,我们怎么去验证胸中无限丘壑的平行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写实版还是山寨版呢?(编辑/赵晓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