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来信:我们也是在雾中前行的人
(2011-06-20 10:41:27)
标签:
杂谈 |
只要有梦想、有召唤,也许走着走着,路也便清晰可见了。
我们也是在雾中前行的人
文/仝宗锦
巍巍,你好:
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我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2011年5月24日是哈佛法学院举行毕业酒会的日子,25日是Class
Day(毕业纪念日),26日是学校和法学院的毕业典礼。再过十多天,我就回到北京了。所以,这很可能是写给你的最后一封信了。
在5月26日上午的学校授予学位的仪式上,金斯伯格大法官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被授予荣誉博士,多明戈还当场献歌一曲;中午是法学院Minow院长颁发文凭;下午是校长和利比里亚总统致辞。
令人惊奇的是,校长在致辞中提到中国达五六次之多,可见美国教育界对中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今年哈佛毕业生共7217人,其中法学院毕业生790人,包括LLM(一年制的法学进阶课程,相当于硕士学位)195人、SJD(法学博士)10人、JD585人。关于JD是否为博士学位,一直以来是一个有歧义的问题。国内现在有各种翻译,比方“法律本科”、“法律博士”、“法学博士”、“法律职业博士”等。
你以前曾经跟我提起过将来想出国读书,但对前途也感到很迷惘。的确,在法律越来越全球化甚至美国化的趋势下,美国法学院的教育可以让中国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国所处的位置和掌握国际商贸、政治往来的种种规则。
不过,我仍然觉得,对于中国家境普通的孩子来说,美国法学院学费实在有点儿昂贵。所以,你无需急于出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攒够学费。尤其,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你能更深刻地洞察自己内心的渴望,到那时再作出决定不迟。要知道,读书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倒也不用觉得“在别处”才能开始。
我知道南亚某穷国一个法学院学生,LLM行将毕业,朋友问他要不要留在美国发展,他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表示一定要快点儿回国去。问原因,他神秘地一笑说:“召唤!”所以,想好自己这辈子喜欢做什么事情,自己的能力又适合做什么事情,听从自己内心的渴望,大概是最重要的。
2004年,我从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毕业时,以为很可能那是我最后一次当学生了。谁知鬼使神差,后来我又出国进修,先在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学习了一年,后来在这里重新做了学生。其实,不到生命最后一刻,谁又能对人生作出预测?正如蒙田的句子,“情感驱使我们追求未来”。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雾中风景》的故事来:一对姐弟,为了寻找他们的父亲——这个事实上已经是渺然的梦,在潮湿的大地上一次次地踏上列车,却由于没有钱而被赶下来……他们经历了许多,终于到达了他们想去的德国边境线。然而,他们始终充满着渴望以及由此而来的动力,正如片子开头姐弟俩简洁的对话那样:“害怕吗?”“不害怕。”虽然弟弟也说:“我觉得父亲好像离我们好远,尽管在梦里觉得伸手就可以够到他。”
不知道是否有着某种默契,昆德拉也曾说,“我们是在雾中前行的人”。雾或许可以使我们感受轻灵的美丽以及也许更为深刻的宿命的忧郁。片子中的一句台词其实恰好从另外的维度上展现了这种状态,“忘记了时间,却又在赶着时间”。“雾”对应着“时间”,“前行”对应着“赶”,这些都是撞击我们灵魂的词汇。
在“雾”中,在“时间”的流淌中,究竟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我们“前行”和“赶”的动力?片子中姐弟俩的梦在某种意义上是可能实现的,至少“他们父亲肯定存在过”是一个确凿的事实。其实,找到自己的父亲就是他们的梦想和召唤。这样的动力看似简单,但力量却很强大。
巍巍,你现在对学习和未来生活的种种迷惘,甚至包括我们很多人在内的追寻法治梦想的中国法律人来说,其困境不就是因雾中追寻风景而产生的问题吗?只要有梦想、有召唤,也许,走着走着,路也便清晰可见了。(本文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即本文作者写给其侄女的一封信)(编辑/赵晓秋)